该书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内蒙古旧志出版工程的第一期项目成果之一。将清末、民国初年形成的《内蒙古纪要》《内外蒙古路程表》《蒙古道路说明书》《蒙事一斑》等四种内蒙古历史文献影印合刊成书,为学界进一步开展近代以来内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随着出版成果的问世,将对学界的相关研究产生积
该书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开展存世内蒙古旧志影印出版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此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为底本,开展相关工作。该书内容包括内蒙古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山脉河流、民风民俗、经济交通、文化教育等,是一部综合性的内蒙古方志精编。此次影印出版,对底本优中选优,原
该书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组织开展的内蒙古旧志影印出版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此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咸丰刻本《蒙古游牧记》为底本,开展相关工作,原样再现了清咸丰刻本《蒙古游牧记》的版本历史风貌,为系统开展历史上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核心资料。此次影印出版,优选底本,原汁原味地展现底本
《临安竹文化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记述临安竹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展示地方特色,积累、传承地方文献,力求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施南府,清代行政区划,今为湖北恩施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施南府设置于乾隆元年(1736),辖恩施、建始、宣恩、利川、咸丰等县。自道光年间施南府知府王协梦主修首部《施南府志》以来,直至清末,施南府修志共有3部。清光绪初年,施南府知府王庭桢、李谦主修,恩施县学教谕雷春沼、恩施籍外省官员尹寿衡编纂,于光绪十一年(1885)刊
本书基于文化自信的视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了研究。先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概述与区分,讲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逻辑进程。同时,对文化自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描述了文化自信的现状,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接着,本书还分析了文化自信的结构、价值、功能等方面内容,力求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内涵与原则进行梳理,从
本书以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为研究对象,简要对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做分析,深入浅出地引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结合具体的传统文化作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特点,进一步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教育要具有传承性、多样性及灵活性等的特点;最后,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更好发展做深入展望,以期
《车耳营村志》对村情特色资料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整理,记录了从明朝至2017年12月28的大事记,融“史料性、科学性、可读性”于一体。全书分为十四章,包括建设沿革,自然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姓氏、计划生育,村庄建设,组织,村政,军事,经济,民俗旅游,教育、卫生、文体,文物古迹,村民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将车耳营村的历史
《咸宁文化简史》是《湖北文化史丛书》的一种,是咸宁有史以来第一部文化史,也是咸宁第一部通史性质的著作。本书对咸宁文化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全书约35万字,除绪论之外,分史前、先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六章,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重点梳理了各个时期的思想学术、文学艺术
《(嘉庆)竹山县志》十卷首一卷,清范继昌修,清张士旦纂,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志分十门,全书更改乾隆志体例,参府志而用纲目体,门类归并简洁,便于查阅。本次影印所据底本版面清晰、字迹工整、无破损、无缺页、整体书品较好。《(同治)竹山县志》二十九卷,清周子桢修,清黄子遂纂,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是志分为二十九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