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由绪论和四个主题内容组成。绪论部分由《蒙古秘史》概况、《蒙古秘史》研究综述、《蒙古秘史》逻辑体系研究的目标及意义等内容组成。主题内容由四章组成,即第一章《蒙古秘史》的逻辑起点,提出了蒙古族“一夫一妻制家庭”为《蒙古秘史》的逻辑起点的观点。第二章《蒙古秘史》的逻辑范畴,系统研究了《蒙古秘史》中贯穿整个思想内容的六个
本书以雅斯贝斯“轴心期”理论为切入点,对中国“轴心期”文化进行批判分析,认为:殷周之际打造的西周宗法封建制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或根,是中国历史上“王天下”理想的第一种典型存在形态,汉及其以后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帝国则是“王天下”理想的第二种典型存在形态。通过对《论语》《韩非子》《庄子》《孟子》这几部堪称中国文化代表的经典论著
本书通过挖掘和梳理古今水系文明,探寻厦门这片土地上的人文之源,以厦门古今水系为线索,从寻遍厦门各地阡陌纵横的溪涧、沟渠、湖泊与地塘,到了解与水系密不可分的当地人文历史,为读者一一揭开古同安文明。
本书是《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吉林卷的一部分,按照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以编年体为主的编写体例确定框架结构;运用时经事纬、点面结合的方式记述史实;坚持人事结合、以事带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事的关系;采取夹叙夹议、叙论结合、以叙为主的方法展开内容。以敦化老区人民为主体,以老区发展为主线,体现历史进程特征,突出时代发展特
《客家学与客家人》一书按客家人、客家学、客家民系三条线,以叙述、描写、论证、辩疑、考订等方式,就客家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客家民系的概念、形成过程、文化特征与客家人的精神个性等作了精确的回答,并且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核心价值观——生命关怀与生态环境意识贯穿始终。本书是在作者亲身探访30余县的乡村方楼、园楼、围龙屋、土
《秦淮夜谈:记忆深处的秦淮文韵》由秦淮区档案馆,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全书共分为“人物春秋”"城南记忆”“艺坛博闻”“淮上杂谈”"文史研究””史志资料”等几个章节,集中体现秦淮地区的人文与历史风貌,是对秦淮文脉的一次集中梳理,秦淮地区的发展与秦淮河密不可分,全书围绕着古往今来秦淮区域内的著名人物、老建筑、老地名、历史
榆树老城历史上称为“孤榆树屯”,她是东北吉黑两省最早开发的十数个市镇之一,她的立镇开发甚至比长春市还要早些。本书两位作者以对话体的形式,分十五章四十节讲述了榆树老城起源、城内范围、街路胡同、商贾工肆、行政机关、庙宇教堂、文化建筑、历史痕迹,反映了榆树老城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和历史沿革。从而勾勒出榆树老城立镇以来至解放初
榆树市是吉林省下辖县级市,由长春市代管,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在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市构成的三角区中心:境内无崇山峻岭,地势较平坦,微有波状起伏。本书介绍榆树县自有文字记载起到1988年的历史。内容包括榆树沿革史、自然地理、人口和民族、中共榆树县委员会、榆树行政、榆树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榆树县委员会、军事、农业、工商业、财政
《榆树纪事》以百余篇乡俗纪事,辑录榆树三百余年发展史。清代初年,榆树为皇家封禁之地,位于柳条边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榆树地域归伯都讷副督统(在伯都讷城)管辖。雍正五年(1727年),榆树隶属于盛京奉天府长宁县。乾隆元年(1736年),撤长宁县,榆树归属永吉州(吉林),后改为吉林厅。嘉庆十六年(1811年)设伯
本书分为彩图、每日纪事、专题纪事。每日纪事纪录上海每天发生的事情。记录常事、关注新事,客观记述。专题纪事就是罗列该年度发生的重大事件,写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上海留下珍贵可信的档案,为广大读者了解当代上海、研究当代上海提供全面、真实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