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玉,1978年5月生,安徽省界首市人。先后获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2011年转调文化史研究室。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现任历史所副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形象史学》(原刊名为《形象史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兴趣为艺术史与海洋文化
本书以年谱长编的形式,以胡林翼的奏稿、诗文、书札、家书等为基本材料,对胡林翼的生平事迹、言论、行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完整地呈现胡林翼的一生行状、事迹、言论。书稿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原则,将胡林翼置于晚清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以史料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分析、描述了胡林翼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封疆大吏,维护封建统治,镇压农民
本书以浙江民间历史档案为考察对象,运用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从民间档案的叙事出发,分析其记忆主体的交往互动,从观念、行为、仪俗等不同层面,以理论阐释与实例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浙江民间的共生共存。全书基于丰富的档案素材,呈现浙江民间自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交往互动实况,通过生产合作、通婚收养、生活互助、人情往来
本书系作者博士论文,曾荣获优秀毕业论文。全书致力于对元代现存唱和诗集进行全面的搜集与整理,并对这些诗集的作者、创作背景、编排体例以及流传情况、评介、存佚状态等进行了简要的考述。研究以《全元诗》《全元文》等为基础文献,同时广泛参考了《元史》《元典章》《元朝名臣事略》《元诗选》《元史纪事本末》等相关史传、笔记、政书,通过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战胜种种艰难险阻而薪火相传的伟大精神瑰宝,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精神支撑。本书以“‘第二个结合’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批判观、转化观、发展观,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发展、中华优
《传统文化研究》是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隶属于苏州市民盟)不定期出版的学术论文集刊,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稿源主要来自高校和苏州地方文史学者,曾多次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27辑包括业绩难忘、吴地人文、江南书香、稽古图新、三吴名贤、历史文献、文学艺术、弦索论艺等8个栏目,共43篇文章。内容囊括明清以
早期的史学界观点,都将清末新政视为是统治阶级虚与委蛇、应付民众的手段。自新世纪以来,更多的研究者通过对其过程的深入研究,已多数改变了这种观点,认为清末新政是一场目的明确,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一场自上而下、较为深入的政治制度改革。整个谘议局期间所培养的人才,很多都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各省省议会,乃至国会中成为了弄潮儿。东三
书稿在综合前人研究和作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和研究了明代边疆治理中的方方面面,主要涉及边疆治理思想、边疆治理政策、边疆治理目标、边疆治理方式、边疆治理特点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明代治理边疆思想,第二章介绍了明代边疆管理机构,第三章对明代“恩威并施”的治边政策进行了阐述,第四章讨论明朝对
中共中央党校的柳建辉教授是党史党建领域的资深学者,特别是在党建领域,以观点新、文章影响大著称。他的许多文章和观点,都被中央纳入了党的重要文件的表述中。本书选取了作者在党史党建领域的论文36篇,均是已经公开发表过的作品,但其中的理论意义比较大。从本书中,可以看到党的十六大到当下的许多重大的理论观点的变化,是一部不错的普及
本书稿主要对清代直隶八旗驻防的设置与变迁情况进行研究。在内容设置上,首先结合清代的历史背景,从宏观层面对清代直隶八旗驻防的进行整体论述,并略述其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根据与京师距离的远近,将清代直隶八旗驻防,化分为京师周围的驻防、长城沿线驻防、天津水师营、热河等处驻防等四部分,并分别对各八旗驻防的设置时间、地点、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