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于宋亡之后,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以《齐东野语》卷十五“花屈辱”所载“予尝得其(张镃)园中亭榭名及一岁游适之目,名《赏心乐事》者,已载之《武林旧事》”考之,云《武林旧事》成书早于《齐东野语》,至晚应在至元二十八年之前。
本书内容广博,遗闻逸事、社会风俗、典章制度、诗词文评、都城胜迹、医药历法、自然现象等,皆有所涉,四库馆臣云:“与所作《齐东野语》大致相近。然《野语》兼考证旧文,此则辨订者无多,亦皆非要义。《野语》多记朝廷大政,此则琐事杂言居十之九”。
本书是遼金元筆記文献之汇集整理,主编、点校全部现存遼金元三代笔记文献。所谓笔记,是指那些没有严格體例、信笔记录摘录而成的著述,是古代文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有大量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历来为研究者重视。
本书通过对芜湖历史文化的深层次挖掘、梳理,分阅山、读水、人杰、岁时四个篇章,以讲故事、话典故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对芜湖的山水、人文、岁时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展现,是对本土文化资料的一次补充,有助于更好地宣传芜湖、推介芜湖。
本书作者依据自己的研究对东汉以前的中国历史进行筛选,用说故事的手法写出社会的变迁、思想的发展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全书共分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周代的封建社会等。
本书以1922年12月10日青岛主权回归为重要历史节点,通过军事篇、经济篇、城建与配套篇、社会生活篇、华工与青岛篇、档案文献篇六个部分展示该历史节点前后的青岛面貌,既有陆港建设、铁路建设、早期工业、商贸发展情况,又有城市生活、村落原貌、崂山旧影。全书以著者搜集收藏的图片为主,辅以解释性文字汇编而成。所用的史料详实准确,
本书系统辑录民国时期方志研究的相关文献近百种,文献来源主要是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档案等文献,按照专题进行编排。主要包括民国时期我国学者对历代方志编纂进行总结和研究的方志学著述,广西、贵州、安徽、浙江等省的通志馆馆刊,安徽、江苏等省通志馆报告书、筹备概况等,以及上海等地通志馆编纂的地方史料集。这些文献资料对于
本书内容讲述:近代日本为满足侵略与殖民需要,长期、系统开展对华情报调查,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包括个人踏访、满铁调查、兴亚院调查、其他机构团体调查等诸多形式。调查活动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留下卷帙浩繁的见闻录、调查报告、统计资料、研究专著等档案文献,客观上为从事晚清民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
本书为“春秋战国”系列第四卷,讲述了在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背后,处在大国缝隙中求生存的小国的故事。这些小国在大国之间艰难度日、沦为“棋子”。随着霸权之争愈加激烈,强国对小国的外交威胁、军事威胁也随之成倍增加。尤其是位于晋楚两国之间的郑国,备受战争的侵扰及强国的威胁。郑国政治家子产通过自身的聪明才智及严格的法律,维护了郑国
本书讲述了战国“七雄”为增强国家实力、实现统一霸业所采取的变法图强策略。这一时期,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各国君主都十分重视外交战略和军政计谋,胸怀天下的吴起、李悝、孙膑、商鞅等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和战略家开始受到重用,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其中,吴起和李悝擎起了战国时期变法图强的第一面大旗,在魏国改革图强,并尝试推进法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