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扶植伪满政权,并以之为工具,把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社会一步步纳入自己的殖民体系之中,进一步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其中,政治、军事统治是基础,日本通过设置各级行政机构、军事机构,并制定相关法令与政策,以完成对伪满洲国的政治、军事统治;经济统治是核心,发展军事经济是日本经济统治的显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摧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坚持抗战的物质力量和精神意志,侵华日军对中国,除新疆、西藏以外,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无差别轰炸,屠杀了大量无辜平民,制造了众多惨绝人寰的重大惨案,犯下了滔天的反人道罪行。本书围绕重大惨案的史实梳理、时空分布、亲历者心理嬗变、国内国际因应及历史记忆等展开研究,从多视角透视侵华日军无差别
本书被誉为文笔流畅优美,运思遣事之情深意远,举重若轻,在通史著作中当时称绝,后也罕见。 原名《东汉前中国史纲》,是专门为高中生准备的一套高中历史教材。作者张荫麟是被梁启超、陈寅恪、钱锺书等人颇为欣赏的史学天才,但因作者英年早逝,这部书稿只写到东汉建立为止。这部未完之作,仍然因其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和独特的史学观念被顾颉刚赞
内容介绍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魅力的年代,各色人物纷纷登场,霸权迭代,思想争鸣,涌现了一批对后世产生深远的重要人物。 本书不虚构演义,不穿凿附会,所述内容皆有据,为我们客观而又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以及大历史中林林总总的鲜活个体的独特命运。我们熟悉的管仲、孙武、伍子胥、范蠡、勾践、夫差等人
故宫学者祝勇在本书中将目光投向五位外国人,五个时间深处的故事,五段奔向东方的漫长旅程。他用充满诗意的笔法,讲述了马可·波罗、利玛窦、马戛尔尼等五位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的故事,或者说,讲述了古老的中国与这五位外国人相遇的那段历史他们踏上中国的那一刹那,中国改变了他们,他们也改变了中国。全书收录海内外博物馆百余幅
该书是作者对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的全新笺释。绪论部分结合新近研究成果,对《尚书》的今古文之别、《尚书》的真伪问题、先秦时期《书》类文献的样貌、清华简《书》类文献的价值和意义等做了重新探讨,厘清了《尚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正文部分,针对清华简壹(《尹至》《尹誥》《程寤》《保训》《金縢》《皇门》《祭公》)、清华简叁(《
《中国近代史》是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先生自幼饱读诗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是主攻化学,不久转入农学,后进入历史系。先生博闻强记,潜心阅读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国置于世界史的视野里去观察。鉴于当时社会上流布的中国近代史书参差不齐,1926年陈先生萌生撰述近代国史的念头,历时8年(1934年)《中国近代史》成稿,
创始于1842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其以细腻生动的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以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快速度,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画报初始就对中华帝国表示密切关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仅1857年至1901年就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 它们大多是现场的
本书是一部结合晚清历史研究近代史料笔记的专著。由绪论、近代史料笔记概述、近代史料笔记的史料价值、近代史料笔记价值的判定、近代史料笔记的刊行、近代史料笔记专题研究六大部分组成。本书对记载晚清历史的史料笔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有利于对近代史料笔记的整体把握及利用。本书采用整体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将笔记史
本书综合运用方志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料学、区域史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综合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将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从旧志编修源流、旧志编修理论、旧志体例结构、旧志史料价值、旧志文献学价值、旧志内容辑佚六个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不仅分析和说明了安徽淮河流域旧志(1949年以前编修的地方志)的特色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