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国内外一流学者有关“南京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包括“南京学”纵横谈、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古都历史与景观变迁、历史名人与地域文化、文献考释与档案编译等,以及相关学术动态、学术评论等,对于推动以南京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提升南京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以及为政府提供决策
本书为2022年度“天津地方史研究丛书”系列成果之一。全书包含行业翘楚、洋行话旧、闲情时尚、民生民俗、昨日人文、朝花夕拾六个部分,以不同寻常的视角,通过解读个人藏品故纸等,将老天津的“新鲜故事”娓娓道来,展现了天津的历史与文化。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一手藏品、资料,经作者研究梳理得来,契合市场与当今文化阅读的需求。本书图
本书是有关林溪河流域“峒村林溪”侗族村寨文化整体性、综合性描述的民族志。在我国的历史学和民族学范畴里,“峒”是南方人群的一种“居住地”。地理形态指高原山地中散布的、因河水侵蚀逐渐形成的面积不大的山间谷地。这些“峒地”地势较平坦、水源较为充足,因此可以容纳较多的人群在此定居,从事水稻耕种,而且逐步发展出稳定的人群组织和社
许谦《读书丛说》有意订补《书集传》之不足。书中有关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皆加以考证,并不时引据前人之说。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藏清丘象宁抄本为底本,以国家图书馆藏清朱彝尊抄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通校本,以日本静嘉堂藏清陆树声藏抄本、学海类编本为参校本进行整理,以期呈现一个较为完善的便于后人研究使用的版本。《读四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南齐书》词汇本体研究,运用精确计量的方法,以语言的时代性、地域性为基点,对《南齐书》的语料性质、词汇来源、复音词结构等展开探讨;下编是《南齐书》所反映的具有中古汉语特点的语言现象与现代闽方言的比较研究,将汉语史研究与方言、方言史研究相结合,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探讨中古汉语对现代南方方言的影响,
本书是配合研究生省级精品在线课程《中外交流与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研究》而撰写和出版的线下辅助教材,也是邱江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全书由绪论和八章三十二节正文组成,主要围绕13-14世纪海、陆丝绸之路大为洞开,中外交流相当频繁的背景,展开对当时繁荣的丝
越文化是浙江文化的根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越文化研究,扩大其影响力,提升其美誉度,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越学》第十四辑即为此而编辑。该辑文章大致可为两个主题,一、是越地名人研究,主要是近代名人,兼及其他时间段的名人。充分显示了“鉴湖越台名士
宋韵文化是宋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华所凝,是具有中国气派的重要文化标识。本书所讨论的“宋韵文化”特指具有浙江辨识度和风格特征的宋韵文化,故命之为“浙风宋韵”。本书立足于文、史、哲、艺四个维度,从物质基础到文学艺术,以至思想特质,将宋韵分解为“城市之韵、通俗文艺之韵、诗文之韵、词之韵、艺术之韵、思想之韵”六个
碑传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人物撰写传记的重要体裁,属于私家撰述,包含碑(墓碑、碑记、神道碑、墓志铭等)和传(家传、别传、行状、事略等),是了解古代人物的重要资料。对一朝碑传文字进行合编,宋时已有,至清代,则有钱仪吉之《碑传集》。《碑传集三编》,汪兆庸编,收罗清代光绪、宣统以来商官显要、名流学者的生平事绩、碑传、墓铭等汇成50
本书是一本有灵魂、有内容、有猛料的明朝史,那些陷落在历史深处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一个个生硬刻板的名字,而是一个个灵魂都散发着趣味的时代见证者。作者用现代人熟悉的诙谐手法,将明朝的发展、更迭、龙争虎斗、爱恨情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来,精彩,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