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学术论文20余篇,包含巴蜀神话研究、神话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历史与当代)、到教育神话研究、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神话与文学艺术美学考古历史民俗等跨学科研究、外国神话研究、神话理论的译介与研究等板块。本集分为“神话历史专栏”,“古代神话研究”,“跨学科神话研究”,“外国神话研究”,“巴蜀神话研究”,“道教与神话研究”
本书共分6部,第1部“种子”为公元一世纪至三世纪犹太教贤哲们对农产品的宗教捐税缴纳问题的律法讨论,包括田角捐、举祭、两种什一税、初熟贡等。它还探讨了与农业相关的其他律法问题,包括生产中的禁混种问题、七年休耕问题、果树的三年未净问题等。此外,《祝祷》卷讨论了与日常祷告相关的律法问题,是书中与农业无关的唯一卷帙,也是到《塔
本书从禅宗众多语录中选取最经典、最精彩、最有启迪意义的语录和案例,并作分类。每一语录,有注释,有鉴赏。全书约100万字,并有相关附录。麻天祥,武汉大学哲学教授。专治学术思想史、佛学。禅宗语录,言简意赅,极富意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本身也是可供鉴赏的文学作品。本书从禅宗众多语录中选取最经典、最精彩、最有启迪意义的语录
本书为研究汉代民间信仰的集成之作,作者通过文献,结合大量的新出土的简牍资料,对汉代的民间信仰做了系统性的梳理与研究。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信仰、疾病与医疗信仰以及其他信仰。而医疗信仰的考察为本书的重点,作者剥丝抽茧,非常敏锐地发现,在官方文献极力淡化巫鬼的叙述中,在民间,尤其是底层民众的信仰世界中,巫鬼直接
信仰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对信仰做社会学研究是本书的目的所在,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也可以被称为《信仰社会学》。本书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将信仰分为中国传统社会信仰和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两大类,在此前提下,力图客观、科学、严谨地研究不同类型的信仰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信仰的塑造问题。当然,信仰与社会的关
风水是中国古代人追求理想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一种学说。风水林则是古代人们深受风水思想的支配而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林木景观,也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景观。这是中国第一部从文化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风水林的类型、产生、渊源、形成原因、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及传说的著作。本书对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环境学、林学、民俗学、人
本书运用文献语言学方法对黑水城出土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法本西夏文《解释道果语录金刚句记》卷一进行录文、释读和校勘,尝试整理该文本所涉词语的藏、夏对译关系,对探索译自藏文的西夏文“道果”法文献的研读方法进行了实践。进一步佐证了元明时期中原所传藏传佛教“道果”法早期法本与西夏的渊源关系,堪为研究西夏所传藏传佛教的总体面貌以及
本书在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下,以方法论为视角,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僧肇“中道思维”与“即体即用”思维的形成进路、理论形态与核心特征,研究僧肇对般若中观学辩证思维、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融合转换的原因、路径与内容,揭示佛教中国化的某些理论特点以及僧肇辩证思维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
本书广泛引用原始族群的材料,梳爬学界相关理论成果,破立结合,在批判与继承前辈学者观点的同时,以解决问题和解答疑惑为导向,对图腾崇拜、灵魂崇拜、龙崇拜、自然崇拜和神的起源等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认为各类原始崇拜都起源于对族群男性英雄祖先的一具再生尸骨的崇拜,在本质上都是对族群男性英雄再生祖先的崇拜。本书观点新颖,对
本书共分八部分,内容包括:禅与日本艺术、从学禅到学射箭、心灵拉弓、不放箭的放箭、以心传心、箭术的大道、结束与开始、从箭术到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