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融合出版物,通过纸质书与多媒体视频相融合的形式,理论探讨与艺术本体研究相结合,静态展示与动态记录相辅助的方式,以约35万字、近1000幅图片、40个视频,分三卷全方面诠释燕赵大地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文化遗产。以聚焦河北发展大局,围绕“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为宣传主题,以促进河北文旅融合为目标,打造“行走”文
本书适合7岁以上孩子阅读,按照历史时间线将内容分为华夏源头、诸侯争霸、九州一统、分裂与融合、乾坤变幻、王朝更迭六大篇章,并以初中历史课本为脉络,选取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30多个事件,将叙史故事化,同时配上精美的插画和多格漫画,唤起孩子对历史的兴趣;文中生僻字、难字注音、古今地名对照,使孩子能够进行无障碍阅读;文后历史小课
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我国上下五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之精华,可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本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从内容安排、教学计划的实施等多个方面探讨融合育人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引
《江西通史》是一部系统、全面准确反映江西有人类活动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百姓生活等方面状况的著作。全书共11卷,分别是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晚清卷和民国卷。《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是多卷本《江西通史》中的一册,叙述的是隋唐五代时
本书是一部介绍客家风情的文化读物。全书分为五篇。第一篇为建筑篇,从围屋奇葩虎形围、虎之精神、多姿多彩的定南围屋等介绍了虎形围的各式形状、精神象征;第二篇为人物篇,介绍了民国进步人士方其道和定南历史上六位进士的事迹;第三篇为习俗篇,介绍了定南客家的舞龙、哭嫁、生产、生活、礼仪、饮食等习俗;第四篇为迁徙篇,介绍了客家人历史
《清泥湾村志》分为10章(另有附录)约35万字,其中包括数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片),也充分挖掘了历史档案,对不少村民进行了访谈,充分反映出清泥湾发展进程中主要的人、物、事,用实际行动传承和保护了清泥湾文化遗产和工业历史文脉。书稿框架完整,内容全面详实;语言流畅平实,有事迹、数据、图表等丰富材料;传承了世界纲领性文件精
书稿在广泛搜集、大量掌握清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文献史料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清朝改土归流的全过程,对雍正和鄂尔泰所形成的改土归流共识有准确的把握,对改土归流的本质有深刻的揭示,尤其是对湖广总督福敏、迈柱以及湖南巡抚布兰泰、王国栋在湖南、湖北进行改土归流的艰难过程有充分的展示;彰显了清雍正戊申年(1728年)永顺宣慰使彭肇槐自
本书内容讲述:1920年,安徽省政府特设安徽通志馆,专为修纂《安徽通志》。在征文考献的过程中,安徽通志馆注重安徽地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与当时的省立安徽大学和安徽省立图书馆并称安徽三大学术文化中心。1931年起,安徽通志馆开始编纂《安徽通志》,徐乃昌任总纂。初设内容包括八图、二记、二十一考、三列
《上海市档案馆藏“一·二八”事变档案汇编》为“抗日战争档案汇编”丛书之一种,全2册。该书择取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相关档案史料编辑而成,分为事变前后政治军事时局与金融动态情报、事变后市面及公用事业情形、停战会议情形、战区善后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形、战事损失调查、上海东方图书馆被毁涵芬楼善本书清册等六个部分。
本书为“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和历史语言学等学科方法,主要探讨了匈人(lesHuns)是否为匈奴直系后代的问题。 匈奴是秦汉时期中原政权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匈人是生活在亚欧大陆的古代游牧民族。从18世纪中期开始,就有法国学者关注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匈人是否为匈奴西迁后的直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