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志上溯至秦,下限至清代康熙,共4卷二十五目。康熙十一年知县孙廷铎延邑人陈本纂辑,康熙二十年续任知县周玉衡重稽前志和孙志,详加笔削而成。今由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段雪玉点校。共分四卷,第一卷:沿革,舆图,星野,城池;公署,疆域(附邮递。乡村。);山川;气候;风俗(附岁时。倒俗。);学校。第二卷:户口(附:竈户、
本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基本知识入手,对文化的本质与基本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与精神、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与本质特征、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及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本书为青海省社科项目。河湟地区是牧区与农业区的交汇地带,并且在地理和人文风貌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性特征,而从各个角度去研探这一多元性特征,对于深入了解河湟地区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河湟城镇发展变迁及文化内涵研究》书稿把河湟地区细分为河曲、徨水流域和大通河流域三部分,以时间为序,共四个主要部分。前两章内容研
本书稿内容分“文书汇编”“文书图集”“研究文论”三大部分。“文书汇编”收录188张由繁体转写成现代简体的文书;“文书图集”收录345张文书扫描件;“研究文论”收录3篇文章:《贵州毛南族聚居区清朝民国时期文书的调查与研究》《从一份清光绪年间“教育文书”看贵州毛南族近代教育的发展》《明清时期贵州平塘县毛南族聚居区的社会组织
《满学研究5》是东北大学秦岛分校中国满学研究院主编的一部文集。书稿分为满族家谱研究、满族碑刻研究、清代八旗契约及户口档册制度研究、满族传统古村落调查、清代民族文化交往与交流、满族语言文字研究等部分,收录了满学研究方面的16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该领域的历史、语言、文学、民族关系、民俗、族谱、教育等方面。包括《浓缩驻防八旗
本书主要讲述厦门的文化历史。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关于厦门学缘起、背景和学术框架的探讨;下编是过程研究。全书通过十章分别讲述了厦门文化的孕育、厦门的历史、闽南文化的形成、闽南文化的大发展与中国海洋文明的确立、厦门文化的转型等。
康熙十六版《铁岭县志》,由流人董国祥等文化名流编纂的东北第一部地方县志。在清初东北地方八志中,地位重要。然因历史久远,至民国时,原版《铁岭县志》已很难寻。金毓黻编纂《辽海丛书》,再版《铁岭县志》中讹、误、脱、衍颇多。美中略显不足。2003年,铁岭市人民政府又以辽海丛书版《铁岭县志》为底本,印《铁岭县志》。延续了辽海丛书
本书由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协同中共贵阳市委党校组织编写,通过整整100篇讲述贵阳社会经济发展的文章总结经验、启迪新知,站在深厚的历史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全书分为政治建设篇(21篇)、经济建设篇(34篇)、文化建设篇(21篇)、社会建设篇(13篇)、生态文明建设篇(11篇)五个主体部分,以及附录的百年大事记。
本书讲述景县历史,不仅有地标式的文化符号,如大运河、景州塔和高氏、封氏墓群和周亚夫墓,还有董仲舒、高适等历史名人,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勾勒出景县的发展脉络,为读者展现出一个骨血丰盈的景县。作者还走南访北地收集了大量关于景县以及景县历史人物的资料,内容十分详尽。作为21世纪以来景县县域历史文化研究的回忆、补充与思考,本书
海淀为首都重要功能区,有其特殊的区位、区情。作为人文厚重之地,海淀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增强区域软实力,传承文化,海淀区志办二轮区志编辑部在完成2020年志书出版后,从编修志书阶段所收集的海量资料中,整理出未被纳入二轮志书中但又具有存史价值的资料,采取区志拾零的方式,邀请编修志书的专家、学者,采用形式、内容较为灵活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