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原创诗化中国史,着眼于“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是以诗、注并行的方式进行的“新历史”写作。全书共分七辑,前六辑作者以318首“新古诗”辅以独具一格的注解,以时间为顺序,书写自春秋战国、楚汉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间的标志性事件与著名人物典故,重绘历史的切片,描绘出跨越15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第七辑是作者撰
本书共涵盖三十部经典,集萃语句在五百多句,分别为:儒家经典《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孝经》《近思录》《传习录》;佛家经典《心经》《金刚经》《坛经》;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兵家《孙子兵法》;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大医精诚》;史学经典《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以阿汉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重庆作了一个整体的介绍。上篇讲述了重庆城市故事,包括重庆市情、重庆简史、巴渝文化等内容,共25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彰显了重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下篇是对红岩故事和精神的解读和阐述,通过几位红岩英烈的故事书写红岩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十分突出的红
雷州,早在元代就出现在利玛窦呈报给西方统治者的文献中,其后,陆陆续续,西方文献出现了不少的关于雷州的介绍和报道。本书翻译整理西语文献中关于雷州的记述,介绍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方治理雷州半岛以及剿匪等情况。本书题材丰富多样,涉及信函、电报、述状、新闻摘要、政治报告等,从这些信函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到雷州半岛及周边海陆地
韶关在古代素以“岭南门户”知名。传说中五帝之一的虞舜曾南巡至此,并命奏韶乐,此事成为北来士宦及当地百姓千百年来不断追慕称颂、口耳相传的文化记忆,即书名所谓“虞城”的由来。本书稿立足于韶州古郡人文典籍、文著,择其史实、文记、诗词,以及遗存史籍等精要,分山水形胜、人文景观、石刻碑拓、典籍辑录等四个篇章,辑录了自秦汉到明清时
五千年马桥文化,两千年春申文化,七百年上海县和三十年新闵行。作为上海“建置之本”,闵行区承上海县七百年历史文脉,以及史前“马桥文化”五千年之历史渊源和深厚积淀。在闵行撤县建区三十周年之际,这本《本来闵行》,一部闵行的极简史,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历史照片,展示闵行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反映闵行在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
哈尼梯田因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而得以塑造。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发展使得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地景观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景观变化过程往往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程。景观不断变化的特性决定了认识景观、呈现景观的困难。景观标识是引导人们认识、理解与欣赏景观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指示性符号,是纽结着地方
本书采用国际计量历史研究方法,重点从自然灾害、国家赈灾、人口压力三个角度对农民起义的发生机理展开理论和实证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从气温异常、自然灾害、人口数量或增殖率、米价、饥荒、宗教、民族,赈灾以及玉米、甘薯对农民起义的作用,对气候冲击说和人口压力说现有的一些理论分析重新考察。研究主体分为四部分,首先,建立人
《南渡》以历史上的“宋人南渡”为叙事线索,图片以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汴河)、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沿线为主要寻访拍摄地,途经洛阳、开封、商丘、扬州、镇江、苏州、嘉兴、杭州、绍兴等城市,文字讲述800多年前宋人南渡,以江南的临安(浙江杭州)为政治中心,建立南宋的过程。作为一个在开封求学、生活过的人,作者将历史的尘埃与现代
本书是作者“报人读史札记”系列的第九集,以独特视角深度开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的一面,具有相当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共计108篇。作者同类文字此前已正式出版八集。作者供职于新闻领域,所撰文字从耳闻目睹的身边事、新闻报道出发,对百姓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人文风情观察深入细致,善于从人们易于忽略之处或些微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