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由任继愈先生倡议并担任主编,是继1997年中华书局出齐《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编纂工程,从《嘉兴藏》、《卍续藏》、《频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经及敦煌文献、房山石经中,挑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网罗遗珍,点校流通。《续编》规模宏大,
本书是首部通史式的“岭南禅宗史”,它从地方史和禅宗史的叠合视角,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岭南禅宗的产生、传播、发展、演变的历史,重点考察了岭南佛教史与禅宗史、禅宗与禅学的关系、禅僧的活动、唐五代和明末清初两个高潮时期等。就作为历史运动的禅宗而言,可说高僧大德是主体,思想是灵魂,著述是载体,寺庙是道场,环境是助力,本书对这些环节
系列介绍: 宗教学关键词系列旨在通过对宗教学理论基本范畴的辨析,为形成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奠定基石。系列中每册介绍一个理论范畴,具体包括此范畴的基本内容、起源、发展历程,相关的代表人物、学派及其主要观点,以及相关的学科分支和研究现状,包括未来的研究拓展方向等,并附有与此范畴相关的重要的中外参考文献。 本系列第一辑共
本套书共四册,包括:张中三书、天方正学、刘介外书、经学系传谱。
佛教密宗在唐代开元年间由印度正式传入中国,因玄宗到德宗皇帝的尊崇,迅速达到全盛阶段,并由日僧空海传至日本,称作东密,成为日本佛教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而中土密宗经唐武宗灭佛后,逐渐衰落乃至不传,近代乃由日本回传中国。本书稿为唐代密宗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一行、不空与惠果的个人年谱和传记的合编。年谱部分,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
该书以对比或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宗喀巴的代表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典著来源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解读,进行重点考证,除了考据性明显之外,在许多原文容易被误解,或是难以理解的地方,都写下了具有辨析特色的成段注文,使读者更容易看懂原文中的文句。在本卷中,作者着重对宗喀巴大师关于“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教导进行了本土化的注解
该书以比较或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典著来源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解读,进行重点考证,除了考据性明显之外,在许多原文容易被误解,或是难以理解的地方,都写下了具有辨析特色的成段注文,使读者更容易看懂原文中的文句。本卷中作者主要对宗喀巴不同门径,包括人事部道次、入行部道次、人瑜伽部道次、伽部道次等,每一种都有其独
用新视角、新方法系统搜集、整理山东神话传说及口头文学资源,记录当下鲜活的口头传统讲述行为,对各地的特色神话传说进行整体呈现,研究对神话传说资源进行双创的经验和教训。专注于对山东省不同地域个案的研究,考察神话传说在多种场景,包括遗产旅游建设与开发、导游的口头讲述、戏曲表演、仪式节庆、日常生活等中的表现,归纳神话传说在时代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分别从“与时俱进”“文化传承”“自身建设”“创新发展”“时代价值”“全球视野”等角度思考道教的定位、建设和价值。是作者近年来的思考的集合。其中,前面四个章节,建立在“当代道教研究”丛书的基础之上,讨论了道教的中国化之路,道教的自然和生态伦理、道教人才及道风建设,以及宫观管理和戒律建设。后两个章节,主要
本书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产品鉴定中心审读,审读文号:新宣审函〔2024〕196号,入选新疆文库图书。《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外三种)》包含《高僧传》《释迦方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傅》《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四本佛教典籍。分别由释慧皎、道宣、慧立、彦悰、义净等僧人撰写,记录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包括玄奘在内的诸多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