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通俗的语言,介绍《周礼》《仪礼》和《礼记》三部典籍。《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略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也有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的具体规范,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仪礼》共十七篇,记载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于中国这个称呼再熟悉不过。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名字,展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所处的国度乃是中央之国的文化自信。但是其他文明是怎么称呼我们这个国家的呢? 本书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对中国这一伟大国家的多样称呼,从语言、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分十章细致剖析了这些称呼背后的深厚意蕴与演变轨迹。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
怎样读中国历史:吕思勉谈历史学习
高句丽是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周秦以来一直生活在浑江、鸭绿江流域的长白山南麓。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宽郡高句丽县建立地方政权。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中央政府出兵东征,高句丽亡。本书以高句丽民族与地方政权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先秦至汉唐时期中央王朝对北方民族政权管理、册封、朝贡的历史,也涉及东北亚古
本书讨论了从1907年直至20世纪40年代日本商业会议所在中国的建立、组织系统,在各地开展调查的机构、方式、资金来源、出版物等样貌,并以上海、安东、北京、台北的日本商业(工)会议所为例,分析了它们在中国进行的调查,进而揭示了在华日本商业会议所“半官半民”的特性及其在日本政府制定及推行对华政策中发挥的隐秘作用。作者首次指
东洋文库所藏满文镶白旗蒙古都统衙门档案,是作者于2013年在日本访学期间发现的清代八旗蒙古档案。本书为整理、研究这批满汉文档案的首部专著,由“专题研究”和“档案转写与译注”两部分组成。前者收录八篇论文,系利用相关档案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内容涉及清初八旗蒙古佐领源流、牛录的编立与佐领下人构成、氏族与佐领的关系、佐领的承袭、
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每年邀请10余位海内外在量化历史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专场的资深教授、新锐青年学者做专题讲座,本
石壁地区位于闽西山区深处,历经千余年的发展,至晚清形成了乡族网络密集的山峒社会。1935—1949年,政府在闽西推行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石壁地区由此被纳入基层行政体系。国民政府通过新建的行政、治安、税务等基层机构,将国家权力的触角伸向闽西乡村,借此传播现代国家意识,实现了攫取民间财富的目的,却无力建构以行政组织为中心的权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等十所高校内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一群学者联合创办的学术集刊。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好的区域史研究,一
聚焦清末民初甘肃省的他者形象。西方人立足于甘肃民族社会的横向解读,通过与各阶层、各民族的密切接触、直接观察和具体访问,获取了大量关于该地区自然、民族的第一手资料和实物,对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寺院建筑、族际交往、生活习俗、家庭生活、民族语言、文化宝藏等,事无巨细,均有细致入微的全程记录。整理、翻译、研究、介绍这些史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