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的中英新闻为研究对象,从量化的角度整体考量相关新闻的数量、篇幅、来源、文体、栏目、内容等,并结合报刊、档案、日记、回忆录等第一手史料,运用历史学、传播学、媒介学等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中英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剖析媒介呈现的背后诉求。还从多视角考察来华西方人
闽南关帝信俗仪式舞蹈表演是中华儒家雅乐(舞)与闽南民俗艺阵文化和谐统一的区域性典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道德、伦理、信仰价值,涵盖了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本书立足大量的田野调研,试图从多学科视野挖掘、整理闽南关帝信俗仪式中珍贵的舞蹈文化遗产,并从学理出发系统阐释其蕴含的传统艺术基因,揭示其文化
中世纪早期,欧洲发展出复杂多样的基督教文化,而自1100年前后,世俗诸侯领袖、并驱争先的派别及颖悟睿智的个人在这个基督教社会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合且不断变化的群体。本卷对中世纪后期欧洲基督徒生活的建制、行为与经验等内容展开了全方位探讨。该阶段的教士阶层在司铎、主教和教宗的角色分配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教导平信徒方面有所
妖怪是人无法觉察其真面目的不可思议之物; 化物是某种善于变换外形之物。 幽冥界善于操使妖异的力量,不断翻弄着那根恐怖的提线,向人间降下灾厄。日本人一直深深畏惧着妖怪:食人的鬼、诳骗凡人的狐狸、幽灵…… 风俗史学家江马务在假设妖怪化物实际存在的前提下,探讨自古以来人类与妖怪间的往来先民们如何看
本书稿共六章,分别阐述了佛教在印度的兴起及对外传播、佛教在泰国的传播、泰国佛教的政治化进程,不仅系统描述了历代泰国佛教的传播特点和途径,以及对后世思想的影响,还介绍了泰国的佛教艺术、中国禅宗在泰国的传播和影响、当代泰国佛教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当代泰国佛教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慧皎《高僧传》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僧人传记作品,不仅是中古思想史的宝库,更开创了佛教史传的历史,为历代僧传书写的典范。 钱穆先生曾言:《高僧传》“在宗教里边加进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历史观点”。本书借鉴这一视角,聚焦《高僧传》的书写,分别从材料源自、文体样式和精神向度等方面,探讨了中古僧传书写的系统性特征,如经录与僧传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中,除了儒、释、道三教之外,还有一种在下层社会盛行的民间信仰,且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甚至至今仍在部分地区的乡村社会流传,形塑着民众的思想与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宗教信仰研究成为宗教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作者围绕着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历史与现实,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视角,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探
廖深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校长。本书由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抽调专业骨干策划创作。全书采用中、日文写作,主要内容包括黄檗文化五大主题:福清黄檗文化历史溯源、黄檗文化在日本的盛兴,黄檗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黄檗文化是中日交流史上的明珠、海上丝绸之路与黄檗文化。本书旨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基础上讲好福州地域特色文化的故事,向日本乃
梳理明清宫观山志繁盛的社会背景及发展概况。分析明清宫观山志的编纂群体、编纂缘由、编纂目的、经费来源等问题,梳理其基本面貌;考察其刊刻、损毁、传播、存佚等问题。明清宫观山志的体裁与义例。(1)分析归纳平列门目体、纲目体、辑录体、纪传体、史志体等宫观山志的体裁特征;(2)解读其编纂义例。明清宫观山志在道教学方面的价值。(1
作者从汉文、彝文等古籍以及彝、白、布依、仡佬、壮、苗、瑶、畲、土家等民族口传形态中,广泛搜集了竹王、九隆、盘瓠、廪君等四大族源神话文本,并深入民族地区调研了相关的供奉场所、祭祀程序、巫术仪式、禁忌事项、信仰风俗,力求掌握神话叙事类型、演述形态、深层意蕴、精神氛围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书稿。书稿探讨了先民创造与动植物相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