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事业的两翼。北京大学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以及本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积十余年的探索,初步打造出了具有北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在北大120周年来临之际,“北大通识核心课”丛书结合通识教育的深层理论,认真梳理了人文与艺术等五大模块中的48门通识核心课程的具体实践,
《青色极简史》是一本探索青色色彩文化的书。本书讲述了中国青色的文化寓意演变发展历程,分析了青色所折射的兼容并包的中华民族特性和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哲学思想,展现了青色给予人们从朴素到华美的宽广审美尺度,从轻灵到沉稳的丰富视觉感受。结合常见的带青字词语的语义变化,器物及服饰色彩变化,提出了青色是解密中华传统文化的颜色密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叶玉麟所著的关于国学经典释读的著作,十分盛行,其通俗和易读性,称得上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成为了一般读者学习国学的基本读物。可惜后来竟被忽视,难得重新出版。此次出版的便是叶玉麟先生那时所著的《白话译解战国策》。本书用通俗的白话语言,逐段逐句将古语进行译说,对相关词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诠释,今天看
所谓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就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的结合,它的表现形态包括但不限于皇权不下县的中央集权的简约治理、传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治理体系等。在本书中,黄宗智教授从社会经济史的视野出发,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以来国家与社会的管理机制和绵延到今天的现代化路径,揭示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大
本书探讨契丹王朝(907~1125)独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制度。作者对斡鲁朵及其州县的管治、中央政权机构的特征及功能、五京建置、禁卫军制度,以及糺军等史界争议的问题,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从而为深入观察及认识由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辽政权的统治体系提供了历史的新视角及研究的新途径。本书的附录,在补充考证契丹官名详稳、辽代科举、五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朝代兴衰为主线,叙述中国上古时代至民国初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该书以史实为依据,将历代圣君明王、忠臣奸佞的丰功伟业、贤明之举、祸国殃民之事等,而且适当杂采轶闻奇事,编辑成书,是一部集通俗性、趣味性的普及读物。全书共三册,上册为远古神话传说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中册为南北朝
文化复兴既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前提。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华文化赖以繁荣兴盛的原因、基础、条件、保障究竟有哪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下,推动中华文化实现繁荣兴盛为何必要,何以可能,缘何而行?本书即围绕“中华文化为什么兴”这一
《上海市志·外事港澳台侨分志·华侨事务卷(1978—2010)》为上海市政府《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规划》、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市志(1978—2010)>编纂实施方案》分卷之一。由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编纂,力求较完整地记述改革开放33年来上海华侨事务工作的概貌、轨迹与特征,是第一部反映上海华侨事务的
本集《瓯风》专题为纪念历史学家刘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刊登其遗稿四篇,拾遗补缺,并见证一个时期的历史面貌,有一定的价值,可供学界研究参考。记忆栏目中,徐光蘧、胡理璋两文尤值得一读,一位是与温州有关的外地人、一位是在外地的温州人,写的不尽有关温州,这也是《瓯风》外延的方式。笔记栏目中关于《何典》的解读,一定程度说明的方言的
本书选编了《史记》最有代表性的篇章,综合了历代研究《史记》的学者的学术成果,对原文作了注释,并且提供了对照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