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辛亥革命前后中外文档案》是一本收录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所藏辛亥革命前后中外文档案的文献专集。全书共收录中外文档案921件(中文606件,英文296件,法文19件),包括大量中外人物的来往信函、电报以及实业、铁路、社会团体创办章程等,主要涵括:(1)辛亥革命前后各地地方事务、社会情形;(2)国内外各界对新生中华民国及国民
《中国新巴尔虎蒙古族游牧方式变迁研究》立足于中国边疆牧区新巴尔虎右旗巴尔虎蒙古族社会,以清末以来,尤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为时代背景,通过探讨游牧方式、游牧组织特征、游牧生产相关因素的变迁,全面系统研究边疆牧区巴尔虎蒙古族游牧方式及其变迁。该研究对探讨边疆牧区蒙古族游牧方式以及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理论,乃至
《韶关市浈江区地方史大事记(秦汉-2012)》是由《韶关市浈江区地方史大事记》编纂委员会承编的地方史大事记书籍。该书上限从秦汉时期开始,并重点记述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历史;下限为2012年12月31日,以历史档案和相关历史资料为依据记载浈江境内大事要事,并重点记述中国共产党引领浈江人民自力更生、艰
书稿《近代北京城市指南研究》以近代出版的各类北京城市指南文献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此类北京地方文献的学术源流、历史演变、出版刊印情况、版式内容、编纂群体、读者群体、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和价值,对近代外文北京城市文献亦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此类北京地方文献,对近代北京城市的发展变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就当代
本书从古代文献中辑录历代关于都掌的史料,分类编排,并加标点、校勘和注释,特别是通过地方文献记载和实地勘察相结合的方法,落实了叙南高、珙、兴文、庆符、长宁、筠连六县的许多古地名,纠正了史书中的疏漏和谬误,颇具学术价值。
本书从女性、儿童、军阀三个侧面,切入近代中国的文化、社会与时政。全书共三编,内容包括: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的重建——“迁省之争”与民元广西政局;儿童与近代中国的“历史伟力”——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儿童年”;女性解放与“身体革命”——健美女性、大众文化与国族主义。
本书分为:袁州篇、丰城篇、樟树篇、高安篇、万载篇、上高篇、奉新篇、宜丰篇、铜鼓篇、靖安篇。主要内容包括:《一张钱币背后的故事》《一封来自贵州的红军家书》《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英雄的烈士,无私的母亲》《牺牲在韩国京畿道的三十八军炊事员》等。
本书以中原文化为研究对象,涉及儒学、史学等领域,有分析“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原因,有对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有二程《诗序》论说的新变等。
本书共二十一章,内容包括:地理、人口、党政群团、法治兵事、乡村建设、经济民生、农业水利、工业、林业、交通等。
本书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的逻辑架构和主要内容为蓝本,旨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其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切实实现该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所应承担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