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纂修于明崇祯五年(1648),凡十卷图一卷,分八志五十四目。纲目设置近于《(万历)泰州志》,又有所变化。志中强调“纪民间疾苦,政事利弊”,对于害政者如代征灶粮之事,多所采录。每门前有总序,每目后有“外史氏曰”,行文中也常展开议论。《人物志》中专设《理学》一目,详述“泰州学派”师承渊源、学术成就、主要代表人物情况等,
本书是清嘉庆年间威远知县陈汝秋主持摹修的一部方志,在《(乾隆)威远县志》的基础上,从体例、内容等方面作了较大的修订。又搜集了乾隆至修志时四十余年间的史料,补充了较多材料,保留了珍贵的地方文献。全书主要分为七大类,共四十目,从门类上来看,将《食货志》改为《赋役志》,删《典礼志》以从《学校》《坛庙》,其诸目以类相从,体例清
东海的海边,有一座小小的渔村,一条大江经过村边汇入大海。村里的百姓们发明出一种叫“扈”的捕鱼工具,时间久了,大家把这里叫作“沪”。而我,是渔村中的一座小小庙宇,守候着这片安宁祥和的土地……
本书内容包括:藩镇问题;族群与政治。具体内容包括:马燧征讨李怀光之叛探赜;盗杀武元衡——元和政局与牛李两党的分化形成;唐宪宗平藩政策再探;唐后期淮西镇军队沿革考;试论五代割据政权的类型;吴越国中吴军墓志辑证及使府职官考;突厥《阿史那感德墓志》译注考——唐朝羁縻统治下突厥集团的特征等。
本书以凤凰苗族为透视点,从其历史起源、姓氏、医药、民间故事、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等多角度展现凤凰苗族全貌。书稿引经据典,脉络清楚、资料翔实、纵横兼顾、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点面结合,凸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理念,是凤凰县在深化旅游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推出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一部历史科普读物,讲述大唐诗人的人生故事、唐朝的辉煌与陨落。汇集多位唐朝明星诗人等,带领读者跟随他们的脚步,览大好河山、看别样人生、读有料历史。他们是诗坛中闪耀的星星,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员,透过他们多彩多样、跌宕起伏的诗和人生,引发读者对自身的思考和感悟。积极向上,传达给读者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引用多首唐
本书主要分为专访、专稿、费诺罗萨专题、翻译史与翻译理论、汉学论稿、汉学现场、汉学讲堂、书序/书评、书画展示等部分。文章主要以汉学研究为中心,探讨汉学在东亚地区、北美地区及其他国家的起源或发展或翻译的学术研究情况,并附国外知名学者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采访文章。
洛阳的历史长度几乎等同于中华文明史,在众多朝代和政权交替中反复占据中枢地位,辉煌过,也长久的落寞过。其特殊之处在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史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扩散,可以见微知著地纵观从上古到近世的中华文明。本书以历史时间为轴,考虑王朝交替以及社会、文化变革,将洛阳文化影响最大的时期分为从先秦到宋代的几个阶段,分析总结其文化脉络
本书收录了《魏晋的属国及其郡县化略论》《阅读科举文献札记:清代甘肃的民族教育》《从色科寺的兴衰看清廷治理甘青藏传佛教的法律实践及启示》《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空间与历史现状》等文章。
本书通过对《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的梳理,设计了一套文本规范化的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完成数据库的建设。同时,构建了一套符合《方志物产》特征的物产分类体系,补全原来空缺的物产分类信息。本书立足数字人文背景下,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研究语料,通过文本资料的格式化处理、全文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展示、基于条件随机场的命名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