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学术研究类作品,研究的是菲律宾民都洛岛的山地原住民族阿拉安芒扬人(AlanganMangyan)的神话传说、精神信仰、巫术和仪式、超自然治疗。本文是一个个案式的文化研究,笔者借助田野调查的研究手段,以多次田野调查中采集的民间文学文本、民族志材料为基础,参考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术理论,对于阿拉安原住民
《六祖坛经》之修心之道本书是“中华经典之道丛书”之一。《六祖坛经》在中国哲学思想史、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通过解读《六祖坛经》,与读者走上一次中国心学的寻宗之旅,既是智慧的开启,也是心灵的修炼。本书通过重读经典的形式学习惠能大师的理论,让心灵得到净化、美化,得到安顿
《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丹白尼玛传》一书主要讲述了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丹白尼玛(1782-1853)生平事迹,他对历代清朝皇帝都表示恭顺,尊重驻藏大臣,促进了中央与地方、前后藏关系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清道光二十四年,清宣宗令他为西藏地方摄政。为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它的出版将对于深入挖掘、整理、宣传西
本书在注释中引用了大量汉文典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极其广泛,非常珍贵。清末以来,杨守敬、余嘉锡、周祖谟等学者曾关注本书并有过部分利用,但总体来说研究极少。现在整理者以影E印宝永丁亥刻本为底本,参以手抄本残卷,对全书进行校勘整理,并附有对该书的考述,对该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评述。
本书列入浙江省2019年度后期资助。全书考察道教仪经用字特点,辨析俗讹字,分析用字规律;从宗教、民俗、文化等多种角度考释仪经疑难词语,厘清疑义;将仪经语言与儒、释其他文献语言作参照,辨考仪经词语的源流演变,包括词源溯求和义源梳理;分析仪经词语的构造特点和构成方式;尝试描写仪经部分具有特点的词汇类聚体,初步揭示道教仪经词
本书是作者讲课记录整理而成。作者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禅文化的特点,以现代哲学阐释学的视角,对禅的概念、理论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阐述了禅对现代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的可能影响。在本书中作者以“我是谁”这个哲学的永恒命题为出发点,对禅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进行了系统阐释。作者将人的成长分为外在成长和内在成长,而禅正是一种通
本书是日本佛教文化研究领域的早期代表著作。作者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将佛教传入日本到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揭示了日本佛教史纲要和主要内容、佛教在日本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发展中所发挥的重大影响。当今距首版已逾百余年,世界范围内对日本佛教的研究已有相当大的推进,但本书在日本学术界和佛教研究领域仍占据重要地位。
《行为与因果——寂护、莲花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以印度论师寂护的《摄真实论》业因业果品及其弟子莲花戒之注疏为主要依托文本,对其展开中文翻译、文本解读和哲学分析工作,并引述印度六派哲学对佛教业说的批评,以最大可能呈现出印度六派哲学与佛教哲学论辩的历史图景。全书对于《摄真实论(疏)》这一关键文本的学理阐
《加拉太书》是马丁·路德教义性的著作,也是作者在其所有著作中为喜爱的一本书。本书不仅将基督信仰的核心,也即罪人唯靠基督因信称义的教义阐释得极为清楚,而且有力地驳斥了宗教改革时期教皇党人和一些改革派的谬论。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神学思想,也影响了同时代的很多改教家,在新教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书中不乏释经书的
北宗神秀禅法思想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禅宗早期发展当中,代表了禅宗思想的主流,被唐代皇室尊为官禅,其禅法思想中的“渐悟修持”甚至影响到了宋明理学。在禅宗史上,北宗神秀禅法常与南宗慧能并提,合称为“南顿北渐”。“北渐”指神秀的渐悟思想,神秀通过“渐悟修持”解决了人性如何与佛性相合一的问题。从宗派融合角度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