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认识与表述我们自己、从民族性格看中国文化、重新发现汉语之美、中国哲学与艺术精神、在庙堂与江湖之间、重新认识“古今中外”等六个方面探究了中国文化历五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所在,旨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域中深入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价值取向及其现代转型的复杂性,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现代性中应有的主体意
《龙华革命史话》是深圳龙华区政协编写的一部革命史料图书,经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审读后同意出版。全书共分两大部分:部分是对龙华地区红色革命历史的搜集整理,其中包括龙华地区早期党的活动、国共合作时期以及农民运动、大革命时期和国民党军阀的武装斗争、抗击日军入侵、迎接深圳解放等相关史料。第二部分是对龙华地区革命英烈、典型
寻访宜昌抗战老兵
《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辑)是由政协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著的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全套书共三辑十五册,记录了北京西城区十五条街巷胡同的历史与文化。辑包括《朗月清风月坛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宛然西郊展览路街道街巷胡同史话》《闾巷塔影新街口街道街巷胡同史话》《京韵红墙长安街街道街巷胡同
本书对16—18世纪汉学、比较经学、比较神学三者相交的历史进行研究和反思。全书围绕着对经典的理解、经典的比较阅读、文化和信仰体系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能、跨文化的诠释学之于人文科学的地位等问题,通过对汉学的产生、耶稣会传教士与儒家正典的相遇以及“中学西传”到欧洲以后在欧洲形成的思想运动等历史的梳理,展开对文化交流对话中如何共
本书依据档案文献和调查资料,考察侵华日军“北支”(甲)1855部队的真实情况,揭露其研制细菌武器、进行人体试验和解剖观察以及实施细菌作战的黑幕,将这支鲜为人知的细菌战部队的真面目暴露在阳光之下。
本书依据档案与调查资料,考察日本侵略者向华北派驻的毒气部队,将华北作为毒气战的实验场,揭露其用抗日战俘和无辜平民演练毒气战的效力与方法,使用毒气武器,大量杀害抗日军民的反人类罪行。
“笔记”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书·丘巨源传》中有丘巨源给尚书令袁粲的书信:“议者必云笔记贱伎,非杀活所待;开劝小说,非否判所寄。”这里是指丘巨源所撰的“符檄”。《隋书·经籍志》著录了不少后世称作笔记的作品,如《杂记》《杂说》等一些杂说杂谈等。宋代,宋祁最早将“笔记”用作书名。此后直至明清,不断涌现出以“笔
本书为《中国黄河文化大典(古近代部分)》中的河工技术(近代部分)卷,主要收录整理《中国河工辞源》《河工要义》。《河工要义》是清末为治理永定河而设立的河工研究所的讲义,书中对有清一代治河成书进行研讨,梳理河工事务之大要,最切实际之知识。《中国水利要籍丛编》评其为:“其于河工之利弊、工程之险夷、河流之顺逆、器具之良窳,以及
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为《红色记忆》,重点收录了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老战士的感人故事;第二辑为《不忘初心》,对新时期退伍军人以及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进行采写;第三辑为《红色基因》,收录了在校中小学生的红色日记;第四辑为《媒体聚焦》,收录了“追寻红色记忆奋进新时代”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该书主要描写博罗“五老”人员的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