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大文学观来考察唐代奏议,从文学史的宏观角度对唐代奏议的文体特征与艺术风格进行综合论述,同时客观地评价唐代奏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本书以建都长安的周秦汉隋唐为内容轴心,从史前文明、西周文明、秦汉文明、隋唐文明与丝路文明五个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的板块,着重描述那些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标识性事件、代表人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科技成果等,再现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和文化繁荣的昌盛时期的社会图景,以展示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研究”的成果,《尚书文献选辑》第一辑至第五辑已由线装书局出版,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继续推进重大项目,现对晚清《尚书》文献予以影印出版,编为《尚书文献选辑(第六辑)》。乾嘉汉学之后,以考据为主的治学方法逐渐僵化,由考古转向通今、从考据回归义理、从治经转向治史,通经致用成为学者追求的
重庆市志·广播影视志(1986—2010)
本书共六篇。第一篇为史话,高度浓缩金寨革命斗争史。第二篇至第五篇为史歌,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重点颂扬金寨境内三十年革命斗争的重大事件与主要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第六篇为史论。
本书分漕运通济、京畿重镇通州城、通州史照三部分。具体内容包括:通惠河、北运河、漕运、城垣街巷、景观遗址、寺观教堂、教育卫生、街头巷尾。
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彝族概况,第二章彝语地名,第三章政治经济,第四章彝风彝俗,第五章文化艺术,第六章毕摩文化,第七章民族教育,第八章文物古迹,第九章峥嵘岁月,第十章彝乡新貌,第十一章人物名录,大事记。书稿对宣威彝族的历史、文化、经济、教育、民俗、历史人物等做了全面、系统的记述,同时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宣威彝族人
这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这批历史文献是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史的实物见证,其中积淀着西南各族人民最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于恢复和增强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一宗亟待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