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掌故丛书(全十册)》是一套汇集了十四种乡贤著作的丛书,由上海通社编辑出版于1935年。该丛书收录了元明清三朝有关上海发展之文献,共31卷,汇编为十册。其中有元代陈椿《熬波图》和明朝张鼐的《吴淞甲乙倭变志》,另外12种都是清人撰述:叶梦珠撰《阅世编》,褚华撰《沪城备考》《木棉谱》《水蜜桃谱》,杨光辅撰《淞南乐府》,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着眼于全景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以思想启迪、审美陶冶和写作借鉴为导向的主要内容。在编写目标上,坚持“能力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希望让学生在文学中聆听心声,在历史中体悟壮怀,在哲思中感受睿智,在艺术中得到熏陶。在教材内容上,做到思想性、人文性兼顾工具性。全书由单元导语、知识精讲、文化沙
本书共分十一章,对从新石器至晚清长达数千年的吴越楚文化交融视野下的池州历史变迁作了深度分析,并将其与中国历史文化联动一起考察。在对池州人口变迁的研究中,还从人类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加以剖析。本书的探索与描述,以问题求解为中心,并对同一问题作多学科透视,观点常令人耳目一新。在材料的使用上,除正史和其他各学科材料外,还充分发
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富庶的天堂,在中国对日抗战期间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这动荡的八年,身处沦陷区的苏州百姓是如何度过的? 本书透过苏州的茶馆、菜馆、旅馆与烟馆等四种休闲行业的研究,呈现抗战时期苏州畸形繁荣的城市生活,扭转了过往对沦陷区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工商与金融萎缩等的既定
本汇编所选档案源自赤峰市档案馆馆藏翁牛特右旗(清)全宗,该全宗由清代翁牛特右旗札萨克衙门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形成的官方文书组成。翁牛特右旗设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据清代《蒙古游牧记》记载,翁牛特右旗“牧地在热河围场东北,老哈河南岸”,旗地即今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及翁牛特旗部分地界。赤峰市档案馆馆藏该全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历史与时代的维度”“大兴生态文化的历史变迁”“绿色屏障架起生态绵廊”“因水而兴、以水而润”“乡村振兴:从传统到生态的进程”“首都发展战略下的生态治理”“‘疏整促’打造生态新国门格局”“新国门的生态文明瞭望”。
在世界文明谱系中,能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的,无疑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诞生于内陆地区,属于十分典型的农业文明。它滥觞于夏商周三代之前,成型于秦汉,兴盛于隋唐,宋明时达到顶盛时期,其悠久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和兼容革新能力,成为其长期生长
《形象史学》2021年冬之卷(总第二十辑)
《广州大典》是广州的根与魂,承载广州千年文脉。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依托已出版的《广州大典》一期文献和正在编纂的二期民国篇,推出《广州大典研究》集刊,主要刊载关于广州乃至广东历史文献的整理成果、岭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文章,兼收与此相关的书评及学术会议综述等。本刊希望助推岭南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深入挖掘岭南文化的内在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又将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