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汉400年的历史里,“西州”是一个特别的地域,是汉廷、匈奴、西羌及诸多部族生活、战斗、贸易的中心,也是中央和地方势力军事较量、文化交融、相互影响的舞台,更是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体历史演进的动力机,多方势力持续的互动不仅使各自内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与进程。西汉与东汉在西州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战
20世纪在世界东方,最激动人心与震撼人心的,莫过于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在这一命运形成过程中,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震撼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这四股力量在中国大地思想冲突与实力较量的结果。
全面抗战期间,山东军民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领导下,浴血奋战,先后消灭日伪军53万余人,建成全国以一省范围为主体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八路军在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和连接华中战场与华北战场的重要枢纽,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全书分为21章,以翔实生动的史料,全景式地展现了山东抗战波澜
2020年是中国政府成功改造日本战犯70周年。当年,曾经轰动国际社会的这一创举,虽然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事情,但由此对国际国内,尤其是对中日两国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远远没有结束。我们通过回顾这段历史过程及国际影响,对推动当今贯彻中共中央倡导的建设“和谐世界”和中日世代友好关系的战略决策,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鸣沙丛书·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由作者不同时期的11篇文章构成。作为一个整体,展示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主题,写作于不同的时期,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方法上的自觉,可以说是作者三十年来学术探索的一个总结。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计量、叙事到
在日本,提到洛阳,人们常常附加一句:“原来是《三国志》中的洛阳啊!”或者“杜子春的城门还好吗?”这种亲切与关怀,仿佛这不仅是中国的古都,也是他们心灵的故乡。从古到今,日本社会处处可见洛阳印记:“洛阳”是京都的雅称,“上洛”在日语作为“进京”的同义词,一直沿用至今;奈良大佛分明可见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的影子,让远渡东瀛弘法
与以往的“生活史”不同,本书包括政治、文化、社会三编,通过大量史料,重新诠释了明代物质和精神生活史的特点。作者将其定义为“狂欢时代”。所谓狂欢时代,是指明朝中后期社会礼教松懈之后个人自由意志得以充分发挥的时代特征。全书既有对明代社会生活史的宏观关照和长时段描摹,又不惜笔墨着重刻画了明代社会生活“新奇博变”的诸多现象。尤
本书将河北抗战作为中国抗战和敌后华北抗战的一个典型来研究。着力从中华民族抗战与中国未来前途的新视角、新高度,依据新的资料,吸纳新的成果,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聚焦河北地区和国共两党由分裂内战转变为合作抗战的进程,阐明河北成为全国抗战爆发地的必然性;考察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及各阶层政治动向,阐明河北成为敌后华
书札,即书信,古代又叫手札、信札、尺牍、尺墨,等等。书札除了沟通信息,承载社会功能,蕴含政治意蕴,同时附有强烈的艺术审美价值。通过书札,可以跨越时空,和古人或他人“相识”“相认”“相通”。很多书法史上的名作,本身便是书札。近代以来,书札备受推崇,特别是那些对历史有补充作用、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书写者和收信者都是历史名人的
本书利用满、蒙、汉、藏多语言文字史料,以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为主要历史舞台,考察了自16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后半期为止的喀尔喀蒙古的政治社会体制的发展演变及其原由。从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末子格哷森札领有喀尔喀万户右翼,经分封成立七和硕,再到七和硕领主合议建立联合的兀鲁斯;又从七和硕喀尔喀兀鲁斯与四卫拉特的关系发展,到一致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