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史学,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从总体上看可以嘉靖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半期处于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之下,史学领域一派萧条,除官方组织修纂的《元史》等几部史书外,成果极少。明中叶以后,社会多元发展,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政治控制渐趋于无力,文化气候相对宽松,出版业高度发达,为士人提供了读书撰述的客观条件,使得私人撰史之
明人撰述的史部文献,大部分已经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等新版大型丛书中。但各种古籍影印丛书都有自己的标准,也就存在一定的取舍,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尚有不少稀见史籍传世,值得引起学界重视。《稀见明人史部文献汇刊》所选的这批明人史部文献分布较散,深藏于海内外各大
本项目搜集25种明代学者撰写、一直以来尚未影印的稀见史部文献集中影印,并撰写提要,予以简单评介。以明代史料为主,如陈建《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吴士奇《皇明副书》;也有较多通史和其他断代史、史评等,如魏显国《历代史书大全》、唐顺之《左氏始末》。本项目以提供新史料为宗旨,底本涉及海内外图书馆。为保存稀见史料,广其流传,充分利
本书中的民国清史学,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的学术组织和学者,研究清朝历史、编纂清史的活动。书中以民国时期清史学为考察对象,将其放置于近代史学转型的背景之下进行考量。这一时期的清史学,虽然并非显学,但是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下中国史学的特征一不同的历史观交相辉映、新材料与新方法层出、多样性的编撰体例、新的研究内
本书是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的组成部分,体例完备,资料详实,较为全面、客观、系统地展现了上海卫生事业在改革开放33年中的发展历程。这次修志是继20世纪90年代全国及上海市第一轮修志后又一次开展的大规模修志工程。
本书是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的组成部分,作者方在多年来的上海方言调查研究的积累上,又进行了大量的语言田野调查,对上海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及其特点进行了客观描写,勾勒出上海方言的全貌。本卷不仅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分析,不仅有上海城市方言和郊区方言的共时比较,松江片等郊区方言内部老派和新派声韵调系统的共时分析,也有上海城
本书分“近代人物研究”“辛亥革命研究”“近代政治与中外关系研究”“近代经济与企业研究”“近代思想与文化研究”五个栏目,内容包括:论李鸿章同伊藤博文的三次会唔;陈宝琛的近代化思想与事业;严复与自由主义及民族主义;辛亥革命与赵风昌;孙中山思想的传承与独创;经元善之身世与思想及其上书保皇招祸经过;辛亥革命前后的孙中山与俄国革
本书根据历史文献和在安墩的实地采访,选取惠紫人民自卫大队、江南支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的部分战斗历程,以及安墩老区人民在根据地建设、参军参党、战勤保障、情报交通、迎军支前等方面的感人事迹,按时间顺序和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讲故事的形式编成故事集,供读者回顾当年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光辉历程,纪念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
该《志》共10卷,记载明代中叶汉中府所属二州(金州、宁羌州)十四县(南郑、褒城、城固、洋县、西乡、凤县、沔县、略阳、平利、石泉、洵阳、汉阴、紫阳、白河),即包括今陕西汉中市和安康市。本书是记述明代中叶关于陕南(今汉中市、安康市)的地方志,也是现存陕南最早的地方志,内容丰富翔实,在地方志中属于上乘之作,所记载许多地情资料
通达江海——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