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第二辑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立足“新时代,新上海”,采取“专业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的方法,图文并茂地讲述上海历史的故事,也反映了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向读者展示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面貌。《中西邂逅徐家汇》为丛书第二辑之一种。本书从徐家汇的由来说起,以徐
公元1276年,即(元)至元十三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常常被人忽略但又有着关键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蒙古军队挥师南下,偏安已久的南宋朝廷灭亡,在长达五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大江南北再次重为一域,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出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中央王朝,而且这次统一进程把云南、西藏和西域也划入中华版图,如此范围广大的统一,在
本书着眼于江南文化,邀请长三角区域18位学者,胡阿祥、虞云国、张伟然、张学锋、胡铁球、郑嘉励、瞿俊、王振忠、周武、周健、刘昶、吴景平、朱荫贵、何欢欢、张长虹、方笑一、吴真、杨焄等,在这个江南文化思潮碰撞的盛宴上,一起探寻遗韵江南中的历史、地理、文学、商业、考古、经济、艺术的演变。本书“江南”特色明显,作者均来自江南地区
美国教授小约翰斯通所撰写的《上海问题》出版于1936年,是“上海问题”形成之时便出现的几种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所谓的“上海问题”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中国要求废除治外法权、收回外国在华设立的租界而产生的。“上海问题”的核心是上海公共租界的未来政治地位问题。这不是一个孤立的或者具体的问题,它牵涉到各种关系,
本书首先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提出大传统视角下古典学(国学)研究需要进行研究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解码方式抽丝剥茧,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图腾文化、游仙文学、遇仙文学等文化文学类型中一些特定文化传统和意象的原型。紧接着,探讨古典文学中以苏轼诗词、包公形象、西王母形象为
汉文帝刘恒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刘恒在继统前后,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继统前行事低调,处处小心,继统后强化军权、削弱陈平和周勃的实权,同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关于这段历史,流传着许多故事、演绎,然而历史的真相如何,却并不为人熟
《深圳传:未来的世界之城》是“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的重要读本之一。深圳只用了四十年时间便跻身中国一线城市并成功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成为国际性的都市;怀揣梦想的人从四面八方来此奋斗,成为敢想敢为的深圳人。但正因深圳年轻,深圳人来源复杂,所以,虽人人尽知,却处处误读:如文化沙漠,冒险家的乐园……作者在深圳生活近30年,
鸦片战争是中英两国应该共同面对的话题,而英国汉学家蓝诗玲女士的这本著作正是站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域来对此加以考察,旨在让我们跨出地域的限制,认真反思这场世界冲突的种种罪恶和矛盾。蓝诗玲充分吸收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比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又能在中英文原始史料中找寻更多动人的历史细节。得力于她深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
秦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它的制度深深地影响了其后的中国古代社会。那么,这一制度面貌到底为何,存世文献中的“秦制”是否为真正的“秦制”?“秦制”由何而来?在商鞅变法至秦朝灭亡的150年间,“秦制”本身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本书将尝试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引入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及张家山汉简等基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