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感叹,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就从《史记》与《汉书》说起。作为正史的头两部,二者性格迥异,却都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于贵族社会对骈文的爱好,《汉书》获得无与伦比的地位,而从中唐以后,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更加受到青睐。从这个角度讲,《史记》和《汉书》可谓中国文化的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从中国历著名的身体事件和著名的爱情故事两个方面着手。承袭法国福柯的身体社会学视角,选取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讲述权力与身体的博奕和斗争。身体即权力是福柯提出的身体社会学的著名理论。权力在这里不是国家意志的强权干涉,而是一种弥散性的影响力,促使身体做出相应的改变。作者许晖正是由此不拘一格的新视角出发,重
本书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结集之一。全书分为四部分,文献资料是从史料文献中辑选出的关于珠海和澳门的史料;专题研究主要是对马礼逊学校、近代澳门对邻近地区的辐射作用、清末民初的粤港澳流动等进行探讨;调研报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鸡山牛歌的乡土底蕴、历史文化内涵和变革年代下的发展进行了考察;书评与史料
《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研究》由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立足中国东北地区,整合东北地区伪满、日本研究资源,致力于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本书是第3辑,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披露近代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领土侵略、思想控制、经济掠夺、文化统制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化概述、中国古代思想学术流派、中国古文化遗址、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国选举和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书院文化、中国民俗和岁时节令、中国书画艺术、中国戏曲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镇与传统村落、中国古典园林、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服饰文化。
本书立足于社会建构、文化记忆等理论,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和理论思辨,探讨了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蜀地,如何从并不宜居宜业的地区逐渐衍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的发展历程。书稿还立足于天府之国的文化背景,作为个案探讨,论述了成都的友善基因和郫都的文化发展。
本书选取了燕赵、三秦、三晋、齐鲁、吴越等十一个文化生态群体,撷取了各地的民俗民情、地方风物、饮食、建筑、文化名人等历史沿革,力图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上,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性格脉络。
编者为上海市长宁区档案馆、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长宁区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人民政府。这是一部集文章与摄影图片为一体的民间记忆录。文章分五个篇章,分别为“乡野风光”“乡间人生”“乡里故人”“乡人轶事”和“乡土文化”,80余篇文章篇幅不一,或记述一段自己的乡村人生,或描写已逝去的故土田园风光,亦或
本书是对《钟惺评史记一百三十卷》《史怀;史记》两书点校整理后合订而成的新版本。《钟惺评史记一百三十卷》是钟惺从字法、句法、语言、叙事等方面对《史记》进行评点梳理的成果。本书是钟惺史评类著作代表作《史怀》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史记》的大部分内容作了评价,涉及面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