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本书是2019年度四川省重点出版项目,是首部对汉藏佛教思想交流交融史做最全面、最深入梳理和学术研究的图书。汉藏民族在信仰上的交流和交融,有着深远的渊源。本书从对“三宝”的认同、对佛教艺术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佛教与国家关系的认同等方面,全面、深入地对汉藏佛教思想史的理论进行教义和历史方面的研究,将藏传佛教思想的产生、
《希伯来经典:语言、文本、历史》分为三大部分,共计十四篇论文。第一部分聚焦于《希伯来圣经》相关的“语言”。第二部分围绕《希伯来圣经》相关的“文本”展开讨论。第三部分引入更多的经外文献史料,将之与《希伯来圣经》进行比对,以探究《希伯来圣经》背后的“历史”世界。作者既有国内外知名学者,亦含本土新秀学人,充分展现国际视野与中
本书稿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洪修平教授主编,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佛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该书稿属于佛教文化研究类图书,主要内容是佛教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按照论文内容分为宗派问题新探、佛教史研究、佛教思想研究、佛教文化研究四个板块。书稿收录了近期佛教哲学方面的学术成果,共约二十余篇文章,展现了学者们
本书是本类文献首次大规模集中影印整理。壮族师公经书,多采用古壮字或壮汉合璧的形式抄写而成,内容融入了壮族、汉族民间经典的故事、传说、神话、谚语等,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本次影印整理体量大,涉及地域广。版本多样,内容丰富,研究价值大。较好地呈现资料本身的抄写特色、文献本身形制特征。
“中国符号”系列丛书是一套全面而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性读物,该系列图书选取了乐器、神话、剪纸、匾额、书法等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以通俗的语言解读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阐述其发展历史和思想流变,力求多角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本书介绍了中国神话的起源、发展、流变、分类,以典籍中具体的神话
郭实猎(1803-1851),德国人,19世纪上半叶中外关系史上的关键人物,然因清末以来相关之记录粗糙失实,第一手史料则多存于海外档案、特藏文献中,致使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历来迷离难辨,充满矛盾,在中外交流史上发挥的作用亦难展现。 本书从新发现的莱顿大学特藏郭实猎文献、圣公会非官方档案、荷兰传道会档案入手,将这些用英语、
元代僧人中以诗文著名者颇多,如明本、行端、祖铭、栯堂、大圭、宗衍、子庭、本诚、子贡等,诗僧的生活不外世出世间。本书力图从浩瀚的文献中梳拢出元代诗僧的大致生活面貌和元代僧诗的创作成就。全书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综述、元代诗僧辈出僧诗繁荣的大背景两章。中篇为元代诗僧总体考察、元代诗僧之游戏翰墨、著述文献三章。下篇为石屋清珙
本书内容主要涵盖了诗词、歌赋、传记、碑铭及山川游记、题跋赠序等。第一部分:(宋)陈舜俞《庐山记》、(明)何镗《名山胜概记》等。第二部分:(明)释正勉《古今禅藻集》、(宋)苏辙《栾城集》等。第三部分:(清)沈建勳《德安县志》、(清)姚暹《瑞昌县志》、(清)刘坤一《江西通志》、(清)查慎行《庐山纪游》等。第四部分(宋)杨万
本书以佛教“中国化”为研究范式,以《高僧传》《续高僧传》等质量较高的僧传为主要材料,从社会史、思想史、制度史和历史人类学等角度和研究路径诠释、分析这些僧传文本中对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僧人在思想思辨、日常生活、政教关系认识以及信仰实践等方面的叙述,进而展开对六朝僧人的类型化讨论。
该书是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明慧宝镜》的增订本,是蒙、梵、汉、藏、英五种文字对照编纂的,研究这五种语言规律和语言转换的翻译工具书。从蒙古文《丹珠尔》中取蒙古文,从藏文《丹珠尔》中取藏文,从《藏汉对照丹珠尔佛学分类词典》中取汉译,从《新订翻译名义大集》取转写的梵文编写而成,既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又保留了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