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传入中国后,以其独特的教理宗旨、思维方式和修持原则而广泛流传,影响了世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同时经过中华多元文化的熏陶浸润,千百年来,逐渐内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本书中,南怀瑾先生以禅宗为主干,广论禅学哲思。纵向从禅宗之演变说起,解公案,参机锋,论生死,并对禅宗教理宗旨、传授戒律、修行实践等做了详尽的论述;横向则比较了
本书讲的是从达摩东来到唐代中期,禅宗各位祖师修法得道及衣钵传承的故事。南怀瑾先生著作此书,依据的是《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禅宗史书。这些典籍,一般人不过是当各位高僧的小传读。而南先生读书,不放过一处细节,更重要的,是以文字为依托,参悟、擒拿未曾写出的虚空留白。随时会起疑情,处处都是话头。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是南怀瑾先生在太湖大学堂**次讲座的辑录。南先生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中的自修内养之道出发,探讨现代人们所关注的生命科学等问题,并现场解答了一些听众的疑惑。 因南先生一生勤于实证,这次讲座更多的是他个人修习的体验,是“过来人”的“苦心”之作,弥足珍贵。在探寻禅与生命的真相的道路上,孰可为,孰不可
禅宗与道家
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
本书以佛法之无漏三学戒、定、慧为中心议题,收录了南怀瑾先生的恩师袁焕仙先生和他本人有关止观、修定、修慧的述作,既有对三学的总的阐述,又有对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的研究与讲解,为学佛者提供了入门的方便。
本书运用大量此前被忽略的史料,展现唐代女道士如何崛起为性别化的社会宗教团体,描述从宫廷女性、女道观主到普通修习者的生活经历,涉及其入道的不同原因,社会和宗教制度的背景,性别化身份与文化潮流的关联,既是自治的女性空间又是与公众互动平台的女道观,精神体验的各种形态,及其在道教理论、医学理论、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作为第一部
里斯本圣罗克博物馆的前身圣罗克教堂,是世界上早的耶稣会教堂之一,其内部有许多巴洛克风格的小堂,其中著名的当属修建于18世纪的圣约翰礼拜堂,它是欧洲艺术中独一无二的杰作,在历史、文化和艺术方面意义重大。礼拜堂由葡萄牙君主若昂五世于18世纪40年代委托修建,整个工程在罗马进行,其中一部分在罗马这座教皇之城中举行过展览(17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807~1851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活动,内容上涵盖了这段历史的各个方面。新教传教士的宗教活动,他们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他们从事的医疗和教育活动,传教士与西学的传播,传教士与近代西方的中国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
我国佛教,自汉代输入以来,于教理方面,特别发达;且有潜心冥悟,融合西来之义谛,独自成宗者,如天台、华严是也。至于历史,则数千年来,事实复杂,向无有系统之典籍,可供参考;欲从而研究之,正如暗中索物,不易获得。此其故,由佛教徒缺乏历史观念,在印度已然,我国人亦承受其影响也。虽然,研究教理,若有历史为依据,则所得结果,必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