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廷寀先生,康熙时人,撰《东南纪事》十二卷,以存鲁王、唐王。记南明史事。卷一记唐王聿键始末,卷二记鲁王以海始末,均按年叙事,末附以论。卷三至卷十二,则为黄道周、蒋德璟、钱肃乐、张煌言等五十余人传,所记名人事迹,详略不等。书中记绍兴抗清义师特详,颇可依据。戴名世作《崇祯癸未榆林城守纪略》《崇祯甲申保定城守纪略》《弘光乙酉
本书为纪传体史书,明末衡阳王夫之撰。原书二十六卷,今存二十五卷(第十六卷佚)。该书详细记载了从明永历元年桂王朱由榔登基到永历十六年被吴三桂俘杀之间十六年的史事。并为永历朝文武官员分别立传。不同于其他“实录”的是,本书的体例是纪传体,而非编年体,全书共纪一卷,传二十五卷,实际相当于永历小朝廷的“国史”。由于王夫之并未追随
《三朝野记》,李逊之著,系笔记体的史料汇编,全书九卷,上起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下迄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对明末泰昌、天启、崇祯三朝的朝局变迁、朝臣动向,对明末朝廷在内忧外患激烈的情况下,朝臣仍互相倾轧不止,至明亡犹不解的乱象有很详实的记载,对农民起义军和清(后金)军的行动,也作了一定的记
《甲申传信录》是作者搜集见闻及有关著述,于清顺治十年撰成的。全书十篇,按时间顺序叙述甲申事变始末,各篇按日排比史事,间亦附有史论,是研究明末农民战争的重要史籍。《弘光实录钞》与《永历纪事》载南明弘光、永历二朝事,前者出黄宗羲之手而署名古藏室史臣,后者为丁大任著。
《虎口余生记》,明末米脂知县边大绶自述平毁李自成父祖坟墓后辞职归里,及被李自成起义军拘捕、随军行动事,有为己开脱、讳饰之处。《守郧纪略》,高斗枢记任下荆南道期间守卫郧阳府,四次抵抗李自成起义军的过程,所记细节颇详实,有较高史料价值。《汴围湿襟录》,白愚记李自成三次围攻开封、明军前后设法抵抗之经历,由于作者身在城内,记录
《史记》是由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编撰而成,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书《少年读史记》为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根据他们的阅读习惯,按照原书中本纪世家列传的分类方式,选取其中的知名人物和经典篇章,将其改写为学生爱读易懂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这里面有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也有鸡鸣狗盗、三教九流,能直观、感性地
作为近代意义上的“革命”,中国的革命运动肇始于清末,在民国时期向纵深发展,即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仍有无产阶级革命,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方始“告别革命”,革命可谓贯穿了20世纪中国之始终,堪称这一时代的主题。无论从革命的频度来看,还是从其烈度来看,民国时期均远迈其他两个时期,称得上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因
本书收《纤言》《海东逸史》《三湘从事录》等三种明清野史文献。《纤言》,所记皆为晚明清初要事。上部记晚明\"三案终始\";中部记\"三案\"馀波及清初南京、淮扬文武诸臣事;下部记南明弘光、隆武、鲁王诸事,其中\"金陵七十三人\"\"大悲和尚\"\"酒色串戏\"等篇,尤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今据神州国光社排印本整理。《海东逸史
《东林本末》《东林始末》《熹朝忠节死臣列传》《碧血录》《复社纪事》《复社纪略》《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汰存录纪辨》八种合订一册。东林者,门户之别名也。门户者,又朋党之别号。夫小人欲空人国,必加之以朋党。于是,东林之名最着而受祸为独深;要亦何负于人国哉!东林争言真伪;其真者必不负国家,伪者反至负东林。此实何欤?盖
《全吴纪略》,杨廷枢著,记天启末苏州人民抗击阉党爪牙的斗争后,徐如珂从中调解,使苏州未兴大狱的事件过程,苏州旧为吴郡,故以保全苏州为“全吴”。《东阳兵变》,佚名著,记崇祯末年浙江东阳人民反抗县令横征暴敛,拥县人许都为主,抵抗明军事。《崇祯长编》,不署撰人名氏,仅存两卷,记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至崇祯十七年(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