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16年末。设概述、文化地理、行政管理、公共文化、文学艺术、学术文化、越剧·曲艺、文化产业、博物馆文化、书法文化、方言文化、风俗与谚谣、人物、大事记等类目。记述了鄞州境内历代文化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变革现状。
全书分四部分,主要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形式,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间顺序,讲述了郧西人民争取自由解放、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直至走向新生活的历史。
该史诗是一部长篇叙事诗。它承载了水族的沧桑历史,与一般的迁徙古歌有较大差别。该史诗传承生态良好,至今举行丧葬仪式仍然演唱。本书使用国际音标准确记录语音,然后按国际音标,汉语直译、意译的体例进行翻译,固化为文本,为水族保留重要的口传历史资料。本书按照这部迁徙史诗在水族丧葬习俗中的演述顺序,结合水族地区的家谱以及民间习俗,
本书是关于北凉的史学论集,共收15篇文章,分为四大篇。第一篇“北凉人物篇”,集中研究北凉的段业、沮渠蒙逊、沮渠牧犍、沮渠安周、沮渠无讳、昙无谶、隗仁、沮渠封戴等人物,对其生平、事迹、历史地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二篇“北凉经济篇”,研究北凉农牧业、屯田、手工业、贸易以及度量衡制度;第三篇“北凉文化篇”,研究北凉佛教和文化
本书关注海南本土文化挖掘与研究,作者用两年的时间,拓古碑、探古墓、访古塔,查阅古书、地方志、族谱,与当地人士攀谈,邀专家学者访谈,用脚步丈量这座历来被称为“文化荒漠”的岛屿,讲述一个个动人的岛屿故事。在三亚,感受“道法自然”的从容与自在;到千年崖州访古城,挖掘这片土壤里浓郁的“尊师重教”之风,感知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接纳:
《光绪介休志》由山西省介休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以光绪六年李敦愚纂修的介休县志稿本为底本,加以点校整理而成。全书简体横排,保留了点评、注释等,共有三卷,分别是地理志、建置志、人物志,最后附一志余,收录当地各领域、各领域的人物等。地理志又分方域、山水、关隘、古迹、户口、田赋、水利、风俗、物产等,建置志又分公廨、学校、先
该书是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委史志研究室组织的灵石县旧志影印出版项目的成果之一。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版《灵石县志》原样影印出版,集中展现了这一民国珍稀版本的历史风貌。民国版《灵石县志》是现存最晚的一部灵石旧志,也是唯一一部采用近代西化修志思想编修的灵石旧志,书中不仅用文字记录了清代及民国初年灵石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还绘有
该书是清代康熙版《榆次县志》的影印本图书,是晋中市榆次区史志研究室深入开发地方乡土文献的项目之一,此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旧志善本为底本,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旧志善本配补,原样重现了清康熙刻本的历史风貌,为学界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性资料准备。该志是明万历版《榆次县志》的续志,下启清乾隆版《榆次县志》
蒙古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无数珍贵文献,这些文献包含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天文、医学等内容,它不仅是蒙古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中华灿烂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整理这些文献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料,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意义。受历史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很多蒙
本书稿是波兰所藏的《金光经》的影印本。这些古籍内容丰富,种类居多,保护完好。我们将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加强民族古籍保护传播,推动海外蒙古文古籍以数字化、影印出版等形式回归,开展古籍修复出版工作。这必将对蒙古学研究领域提供宝贵而新的研究资料,这不仅丰富科研资料而且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