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书作者认为,只有为其追加逻辑,才能以简驭繁,并举一反三地推演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本书尝试站在人类文明视角审视中华文明,为传统国学追加一个原创的、一以贯之的、基于科学第三范式计算思维而架构的逻辑体系,以简驭繁,以期纲举目张地揭示中华文明创新创造的脉络、结构及其演进的历史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耗时十年,参考当时的史书,编纂而成。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由《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部分组成,共六十五卷。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当时人就称陈寿有良史之才。《三国志》所记载之史料较为翔实可
本书为2019年度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明代通惠河史料四种”(编号1949)结项成果。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自元代开通,历经元明清三代,长期作为沟通北京与通州之间的漕运要道,至今仍是北京地区重要的排水渠道、景观河段和世界遗产。本书全面整理存世的四种明代通惠河专书,即《通惠河志》(二卷,明吴仲撰,嘉靖间刻、隆
本书根据作者20余年田野调查的积累,围绕乡村社会的信仰、风物与人群这三个关键词,对相关研究对象进行了人类学或历史人类学的叙事和讨论。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广东省粤北地区一组乡村教会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川岛的信仰者群体,讨论的是信仰者群体的组织功能、带有规律性的某些现象等。第二部分,基本田野资
点校本《新五代史》整理工作最初由陈垣、柴德赓承担,1971年后转由华东师范大学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酌了当时通行的明清诸本,并吸取了前人一些研究成果,纠订了部分错谬。本次修订,除了仍以百衲本为底本之外,抽换了所有的通校本,在充分版本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初期刊本、北京大学图
长江作为沿线各行政区内重要的自然人文资源宝库,自然成为流域沿线方志的重要记述对象。反过来,方志又成为长江流域史地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取资对象。本书将长江流域沿线地方所存古籍方志中的史料文献进行分类汇编出版,包括古迹建筑、经济、学校教育、艺文、风俗等类,总以《长江流域方志类编》为名。全书按长江自西向东的流经路线,共收录沿江
本书稿是中国第六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研讨成果,围绕“黄帝文化与文明起源”“黄帝文化与民族共同体”“黄帝文化与军事”“黄帝文化与道教”“黄帝文化与现代性”“黄帝文化与浙江”等六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时代内涵,此次研讨会是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背景下对黄帝文化的又一次深入研究与探索。与会专家学者从黄帝传说
本书为学术集刊,由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编,为2025年第2辑(总第7辑),收录发表有关民国文献研究的论文十余篇,分“革命历史文献研究”“专题研究”“民国文献整理研究”等栏目,涉及民国时期出版、文学、史学、新闻学等学术领域,总计20余万字。希望借此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的学术性、理论性研究,
本书以国家管理为线索,讨论清代钦差大臣实施国家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时代变化,关注晚清钦差大臣国家管理的新内容和新特点,尤其关注内忧外患危局影响下的晚清军事统帅型钦差大臣的作用。关于钦差大臣的各项规定、钦差大臣理事应遵循的原则,与钦差大臣的实践,存在相当的差距。发挥钦差大臣制度的作用,需要皇帝、钦差大臣、地方官的共同努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