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都没有表,宋代以后,学者陆续编撰了许多补表之作。 南宋熊方在宋高宗年间编撰的《补后汉书年表》,模仿班固《汉书》体例,弥补《后汉书》不足,经纬周密,叙次井然,对于补撰史表有创始之劳。后来清人诸以敦撰《熊氏后汉书年表校补》、钱大昭《后汉书补表》又对熊方补表做考证、补充,更为完善。 此外,关
本书为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文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从日本侵华史的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书收录的文章从一手日文档案出发,论及近代以来日本的组织、行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侵华战争以及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以及侵华战争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教的诸多方面影响。
我们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概括乾隆的一生:权术、武功、风雅。乾隆的一生从来就没有离开权术,权术是驾驭整个帝国的基本手段。在位六十年,乾隆穷兵黩武,处处彰显帝国的武力,也拓展了大清的版图,武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好大喜功的一面,但也属于他政绩的一部分。至于风雅,对乾隆来说是私生活不可或缺的情调,文治武功之外,还需要风雅来陶冶性情。
康熙在治国和外交策略上,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所以他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设府置县,善治蒙古民族协和,击退沙俄侵略,少年天子究竟有多少危难时刻。选拔良臣、惩办贪官,严肃吏治,重农治黄兴修水利,千古一帝运筹帷幄令人豪情万丈。在整个清朝,帝王之术在康熙手中达到新高。作为一个皇帝,康熙是非常成功的,但
在雍正身上,两面性非常明显。就治国方面来说,他是一个英明的皇帝,尤其在吏治方面,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雍正堪称数一数二的能手。他的许多改革都将清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比如设立军机处、实行摊丁入亩制度、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等,康熙末期的衰败在雍正手中得到了扭转,清朝的元气也在雍正的手中不断上升。但是在对待反对派的问
本书讲述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李自成虽占据了北京,但他对于如何掌管一个这么大的国家显然还没有头绪。这时,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成为皇父摄政王,将全国军政大权握在手心里。孝庄和顺治母子生活在多尔衮的威慑下,随时有生命的威胁。多亏了孝庄察言观色,谈笑间化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讲述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骑兵,统一建州女真,破哈达、灭辉发、伐乌拉、吞叶赫,征服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七大恨”誓师伐明,最终倒在宁远城下,栽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书生袁崇焕手中,就此郁郁而终。下编讲述了努尔哈赤死后,内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储位争夺战,最后由皇太极继承汗位。在皇太极手中,“后金
咸丰皇帝在风雨飘摇中接过了大清国的权柄,他很想有一番作为。但遗憾的是,一边是太平天国运动在南方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另一边是英法联军杀进了北京城,这一次,侵略者们焚烧了被咸丰视若珍宝的圆明园。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咸丰皇帝很想振作起来,但他发现,越努力越没有效果,他也逐渐放纵起来。 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大清帝国
咸丰一死,同治即位,但同治不过是一个傀儡,朝政操持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手中。国家每况愈下,虽然中途出现过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可惜终究是昙花一现。清末虽然出现了曾国藩、江忠源、左宗棠这样的中兴名臣,但亡局已定,谁也不能力挽狂澜。世界巨变之下东方王朝的最后喘息,没落帝国在千疮百孔中的挣扎令人唏嘘不已,殊死求变的帝王、不惧流
大清盛世由盛转衰的政治密码,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没落的转折点,起义与平乱争相上演。康乾盛世不过百年,农民起义、张格尔叛乱已渐渐掏空清王朝的国库。天理教教徒勾结太监,在紫禁城内发动叛变。这对嘉庆的打击非常大,自古造反都是发生在宫廷外,可这次造反居然就发生在紫禁城内。屡次遇刺使得嘉庆反思之余又束手无策。从嘉庆开始,清朝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