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本《新五代史》整理工作最初由陈垣、柴德赓承担,1971年后转由华东师范大学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酌了当时通行的明清诸本,并吸取了前人一些研究成果,纠订了部分错谬。本次修订,除了仍以百衲本为底本之外,抽换了所有的通校本,在充分版本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初期刊本、北京大学图
长江作为沿线各行政区内重要的自然人文资源宝库,自然成为流域沿线方志的重要记述对象。反过来,方志又成为长江流域史地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取资对象。本书将长江流域沿线地方所存古籍方志中的史料文献进行分类汇编出版,包括古迹建筑、经济、学校教育、艺文、风俗等类,总以《长江流域方志类编》为名。全书按长江自西向东的流经路线,共收录沿江
本书稿是中国第六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研讨成果,围绕“黄帝文化与文明起源”“黄帝文化与民族共同体”“黄帝文化与军事”“黄帝文化与道教”“黄帝文化与现代性”“黄帝文化与浙江”等六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时代内涵,此次研讨会是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背景下对黄帝文化的又一次深入研究与探索。与会专家学者从黄帝传说
《明史研究论丛》第二十五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l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辑,包括《界与融合:明代历史研究的数字化尝试》《绘制书籍的流通:基于“中国书籍数据库”的考察》《数字历史黄河”支持下“明清故道”形成过程研究》《支分派别,指掌学脉——《明儒学案》的可视化分析与呈现》《浅谈明史研究中的数据库建设》《明代的毛葫芦兵》《江南才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第4辑收录有11篇文章。从整体来看,本书对民国时期各党派、军阀及国民党内部各派系的斗争均有论述,对民国时期青年在时代洪流中的思考、斗争及发展亦有描述,对民国时期大学科系的建立和演进也进行了论述,还对李顿调查团、长江中游的新淤洲地的开垦等进行了研究,涵盖民国时期政治、社会、文化研究的多个侧面,能够提
从战后日本满铁会及其活动入手分析日本对侵略战争的认识和反省态度是一种有效途径。日本投降后,满铁的阴魂并未随着该组织的解体而消亡。回国的满铁社员以纪念为名成立满铁会,建立“满铁留魂碑”,为满铁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为歌功颂德,认为满铁在华的社业活动为日本的“兴亚大业奠定了不朽的功绩”,宣扬“满洲开发论”,为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否
本文先以日俄战争前后日本文人对“满洲”的认知为研究对象,探究日本文人如何以事实呈现和视角选择的方式,将异域“满洲”变得与日本“休戚相关”,进而在日本公共认知空间内完成日本向“满洲”扩张的种种“合理性”构建。此后探究从日俄战后到清末期间,日本军政机构及其代表人物如何通过建立满铁,实现日本在“满洲”扩张权益以及确立日本在“
自1906年满铁设立至1945年满铁灭亡,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日本侵华提供侵略资源,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掠夺和破坏。本文从“林业资源的调查与掠夺”这一主旨出发,首先探究了满铁制订相关林业政策和调查机关从政策和机构上提供侵略的方向和方法,其次阐述了满铁成立相关的林业子公司确立调查与掠夺的方式方
满铁附属地是20世纪前半前期满铁在中国东北“占有”的土地,是日本在日俄战争胜利后,根据朴茨茅斯条约从俄罗斯手中获得的东清铁道的南满洲支线的所有权,并继承了铁道附属地的制度。满铁附属地起初只有1129.1公里,占地面积182.76平方公里。后来,在满铁附属地最高行政机构满铁总社的经营下,以武力为后盾,通过各种手段,占地面
本书在借鉴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档案文献的查阅和调查,从近代日本政治史的角度,以满铁与关东军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满铁与关东军的相互关联的历史脉络,将满铁与关东军的关系分为了满铁与“护路军”、满铁与关东军相互分工和满铁追随关东军等三个历史时期,从中探讨和分析了满铁与关东军在对中国东北进行经济渗透和武装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