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通史》是一部系统、全面准确反映江西有人类活动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百姓生活等方面状况的著作。全书共11卷,分别是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晚清卷和民国卷。《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是多卷本《江西通史》中的一册,叙述的是隋唐五代时
本书是一部介绍客家风情的文化读物。全书分为五篇。第一篇为建筑篇,从围屋奇葩虎形围、虎之精神、多姿多彩的定南围屋等介绍了虎形围的各式形状、精神象征;第二篇为人物篇,介绍了民国进步人士方其道和定南历史上六位进士的事迹;第三篇为习俗篇,介绍了定南客家的舞龙、哭嫁、生产、生活、礼仪、饮食等习俗;第四篇为迁徙篇,介绍了客家人历史
《清泥湾村志》分为10章(另有附录)约35万字,其中包括数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片),也充分挖掘了历史档案,对不少村民进行了访谈,充分反映出清泥湾发展进程中主要的人、物、事,用实际行动传承和保护了清泥湾文化遗产和工业历史文脉。书稿框架完整,内容全面详实;语言流畅平实,有事迹、数据、图表等丰富材料;传承了世界纲领性文件精
书稿在广泛搜集、大量掌握清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文献史料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清朝改土归流的全过程,对雍正和鄂尔泰所形成的改土归流共识有准确的把握,对改土归流的本质有深刻的揭示,尤其是对湖广总督福敏、迈柱以及湖南巡抚布兰泰、王国栋在湖南、湖北进行改土归流的艰难过程有充分的展示;彰显了清雍正戊申年(1728年)永顺宣慰使彭肇槐自
《[民国]武汉名胜志稿》,又名《武汉图经》三卷,佚名撰,民国稿本。散稿以薄宣纸写就,多以行书,间有少量楷体,无行格,内容有增删涂改,笔迹与原稿字迹同。书叶有破损,散乱无序号,未装订。为未竟之作,不见付梓。从记事内容看,以武昌为省垣,有“民国二十一年(1933)三月随州何成浚”等字样,最晚记事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
地理诗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空间与文学的学科,它关注文学作品如何表现和构造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地理空间,以及地理空间如何影响和塑造文学创作和阅读。本书通过描述地理诗学的母题、形式与实践,回溯了地理诗学的发展历程,并比较了中西方代表性诗人的地理诗学思想及诗歌实践。本书能够为不同语境下地理诗学的对话提供可能性,并且尝试探索未来可能出
屏风是家具中的一大种类,起源甚早,其初始功能主要是屏挡风寒与视线,以及对室内空间进行再分割。随着时间的推移,屏风的功能、结构和工艺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及至清代,已经发展为座屏、围屏、插屏、挂屏四个细类,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着广泛的使用。清代宫廷中陈设使用过的屏风数量相当庞大,仅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旧藏挂屏,其数量就有九百余件
《节日之书》是一本给当代人的绝佳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书中描写了一年当中的春节、元宵、春分、社日、寒食、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年关和除夕15个节日,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将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完美解读。传统节日
本书内容讲述:1920年,安徽省政府特设安徽通志馆,专为修纂《安徽通志》。在征文考献的过程中,安徽通志馆注重安徽地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与当时的省立安徽大学和安徽省立图书馆并称安徽三大学术文化中心。1931年起,安徽通志馆开始编纂《安徽通志》,徐乃昌任总纂。初设内容包括八图、二记、二十一考、三列
《上海市档案馆藏“一·二八”事变档案汇编》为“抗日战争档案汇编”丛书之一种,全2册。该书择取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相关档案史料编辑而成,分为事变前后政治军事时局与金融动态情报、事变后市面及公用事业情形、停战会议情形、战区善后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形、战事损失调查、上海东方图书馆被毁涵芬楼善本书清册等六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