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江是流经中国、缅甸的独龙江—伊洛瓦底江的上游,聚居于此的独龙族是中国与缅甸跨境而居的民族,其独特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密切耦合,成为典型的高山峡谷人地复合系统。因地域封闭,通行困难,鲜为人知,独龙江与独龙族曾分别被认为是“极边秘境”和“太古之民”。2014年,独龙族群众等了50年的独龙江—贡山公路常年通车后,这里彻底告
本书是重庆市开州区长塝墓地和铺溪四组墓地的发掘报告。报告在介绍其发掘过程的基础上,以墓葬为单位,全面、系统地公布了汉代至六朝时期37座墓葬的全部发掘成果。该墓地是澎溪河中上游地区规模较大、发现墓葬数量较多、出土遗物较丰富的一处汉代至六朝时期的墓地,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澎溪河流域乃至长江三峡地区同时期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
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捶丸文化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科技价值,对于弘扬民族体育精神,共同塑造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的突出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古代陶瓷捶丸为研究对象,融合历史、体育、文化与艺术等多重视角,探讨了捶丸的缘起、发展分期、促成因素、交流传播、技战术、社
本书梳理和总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器件与电子学家、信息科学家王守觉在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与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等领域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主要包括王守觉院士生活和工作的珍贵照片、科研历程、亲朋好友的回忆文章以及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会议等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等内容。
魏晋南北朝介于两汉与隋唐之间,社会文化呈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征,为“秦汉文明”向“隋唐文明”的转型做好了准备。本教材从城址、墓葬、手工业遗存、石刻与简牍文书、佛教遗存、边疆遗存、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入手,对魏晋南北朝考古资料与重要课题进行系统梳理,从考古学层面对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进行说明,进而阐释魏晋南北朝考古的重要
本书集录了作者心中赞美的50多位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这些科学家的不平凡经历和科学献身精神令我们由衷敬佩并深受鼓舞。书中把这些科学家分类为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其他领域科学家,方便欣赏阅读。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石刻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出版研究石窟石刻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为
"《看遍中国博物馆:有趣的千年文物知识》通过系统梳理各类文物,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包含历史、文化和美学内涵的知识框架。全书共分为10章,系统讲解了博物馆概况,以及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漆器、车马、建筑、服饰、家具等相关文物。每个章节皆从大众普遍关注且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文物知识,同时搭配写实风格
这是一本民国人物传记。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湘阴,1945年10月4日在重庆去世。出生时取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为范锐,字旭东。他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全书讲述了范旭东的四个人生阶段,一是少年时代(1883年—1900年),在湖南长沙求学、生活。二是
本书围绕“文学”展开访谈,从刘醒龙发表和获奖的作品主题和细节安排用意入手,广泛延伸到有关“现实主义精神”“文学的意义”“小说的艺术技巧与风骨”“人与社会生活”“知识分子的品格与历史演进”等多个方面。访谈者的提问简约深刻,而刘醒龙的回答也相当平实、大气,富有批判的眼光与担当的精神。全书语言精到、观点深刻、情感真挚,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