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共湖北省委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丛书之一,为武汉大学资深教授胡德坤早期学术研究成果,现收录于胡德坤文集。本书基于普遍联系的视角,梳理具体史实,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影响的重大问题展开论述,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形成世界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
本书收录有关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关键词约150个,涉及中国民众生活中常见的思想崇尚、岁时节令、人生仪礼、衣食起居、文学游艺五个部分。本书旨在通过梳理、归纳和总结一些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关键词,挖掘隐藏在民众日常生活里的行为关切和思想文化,向世界展现承载在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民俗事项上的独特精神气质,
书稿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客观、准确地介绍了安徽省霍邱县临水镇的自然环境、建置沿革、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风土民情等情况,突出了地方特色,体现了时代特点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使霍邱县临水镇的历史记载得以延续。书稿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记载了安徽省霍邱县临水镇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
本书围绕“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之主题,共收录论文20篇。论文涉及文书整理研究以及基于文书的社会、经济、文化研究。 《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始终以“见识新史料,交流新见解,讨论新问题”为宗旨,其出版旨在激励相关学者在以徽州文书为基本史料的同时,不只是着眼于徽州地方史,而能透过徽州研究,深入了解传统时代的中国社会,立足
本书主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春节拜年、元宵赏灯、清明祭扫、中秋赏月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礼俗,介绍其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等。每一个节日都有着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对传统美德的追求。作者将传统繁复的礼节习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清楚,追溯其起源,勾画其传承演变,剖析其精神内涵,书中还配有些许
本书主要通过通俗的语言,介绍古代音乐以及雅乐的教化功能,介绍礼乐教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战国时期,人们将古乐视之为雅乐,这些古乐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使用的正统音乐。以六代舞最著名,它们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乐舞,相传分别创作于黄帝、尧、舜、禹、商、周六个时代。六代舞也称大舞
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孔庙释奠礼在历代的发展变化,让人们对烦琐的祭祀礼仪有更切身的体会。人们习称的“孔庙”,其实就是中国的“文庙”。文庙主祭孔子,而以“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等配享从祀。孔庙祭祀的礼仪称之为“释奠礼”。在这一祭祀过程中,文化传承与亲情延续的意味同时存在。将“师”纳入祭祀对象,成为中国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极为重视“慎终追远”,古人认为据此可达至“民德归厚”的境地。本书作者将自身十数年的关于丧葬礼的研究,以及多年实地访查得到的信息统合梳理,结集成册,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丧葬礼的发展变化,以及丧葬礼包含的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灵魂的敬畏、对新生的憧憬和对永恒生命的追求等观念。丧葬礼是维系家庭、族群孝
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的祭天地、祭祖等民间祭祀礼。天地君亲师,为儒家祭祀的对象,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
文庙在中国古代是显示国家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标志,列入国家祀典,遍布县以上每座城市,是城市的文脉所在,也是大多数城市等级最高的建筑群。文庙的建筑形制、建筑设置、建筑规模乃至个体建筑的开间、体量、瓦色、彩画图案等都有礼制的规定。作者深耕文庙建筑礼制相关课题研究数十年,运用通俗的语言对文庙礼制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