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以全球史、动物史的视角对家驴的起源、驯化与传播过程进行梳理与研究,探讨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交流的模式与互动机制。在内容框架方面,正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驯化:从野驴到家驴”,共2节。第二章“驴背上的文明”,共3节。第三章“驴车邦国”,共3节。第四章“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也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的重大社会问题。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于2017年首次在福建省试点实施,其改革意义主要是为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的矛盾、创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经营管理模式、优化生态公益林布局。本书在论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对林农生计和森林生态保护影响机理的基础上,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苜蓿历史、文化和科学的系列研究成果“苜蓿科学研究文从”的第四分册,也是文从第一分册《苜蓿经》第二分册《苜蓿赋》、第三分册《苜蓿考》的基础。全书共收录了与苜蓿主题相关的历史文献素材数百部,分为史书、方志、辞书、类书、农书、本草、考古与论著及其他(以民国时期研究为主)8类,共计490余部(篇),内容包括文
本书内容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路堤下泥炭土地基的固结机理及沉降计算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和作者长期的相关研究积累,在国内外泥炭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泥炭土的固结试验方法、固结特性、本构模型、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以及地基处置技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书中详细分析了泥炭土固结、渗透、模型试验以及原位沉降检测的数据与变化
本书共十六章,首先概述了国内外甘蓝研究概况,而后以遗传育种为核心,利用8章的篇幅进行详细阐述,内容涵盖生物学特性、种质资源、遗传机制、传统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重点聚焦中国甘蓝遗传育种的研究成果,同时兼顾国外最新研究进展,使读者能全面了解国内外育种情况。针对甘蓝栽培,利用4章系统总结了中国东南及华南、西南、北方二季作以
本书分别从马铃薯收获、采后特性、贮藏设施及保鲜技术、包装与运输、工业化加工制品的生产工艺及关键设备等方面入手,就马铃薯块茎的采后生理生化基础、马铃薯块茎收获方式、马铃薯制品的用途、产品标准、工艺流程及关键设备的原理、结构等内容进行撰写、描述,以词条形式展现所包含的众多知识点,全面、科学、实用,是一部让读者全面了解马铃薯
本书是岳阳市耕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全面展示了岳阳市内三个县市主要耕地区表层土壤中多种元素和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含量水平;所提供的土壤地球化学分区、土壤环境质量、特色土地资源分布等多种应用性图件,是土地规划与管护、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重要基础资料。
中药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随着近年来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药用资源在种类、分布、蕴藏量和质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第四次河北省中药资源普查外业调查、内业整理、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等各项工作基础上,总结了十年来河北省政府扶持、高校协作、专家努力下,河北省112县主要中药资源普查的包括野外调查、内业整理、资源保
本书是一本农业科学类学术著作,内容主要围绕种植业岗位土壤肥料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土壤学和施肥为主线,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校企合作”等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理念,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学和植物保护等种植类专业开设的土壤肥料学课程进行项目化重构。本书共设计了7个项目单元,即田间识土、土壤物理性状评价、土壤化学性质及肥力
本书从园林绿化的概念与意义出发,介绍了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阐述了园林绿化植物的群落、生长发育规律及生态习性等内容,介绍了植树工程相关概念及栽植的程序与技术,分析了盆栽花卉的发展及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对园林苗圃的合理布局及用地选择进行了阐述,对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做了重点分析,本书层次清晰,内容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