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2018年北京市昌平区沟自头村定向安置房项目规划建设用地的考古发掘报告。在配合该地块的考古工作中,共发掘清代墓葬93座,出土了陶、瓷、铜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09件(不计铜钱)。这是昌平地区一处较为重要的清代家族墓葬群,为探讨该地区清代家族墓葬的分布格局、形制特点、丧葬习俗,以及昌平地区清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提供了新的
蔡元培日记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的一个分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项海帆的传记。本书分为上、下两篇,结合院士本人回忆录、院士本人诗词创作、同济大学档案馆、图书馆馆藏以及公开出版史料,围绕项海帆院士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爱国情怀、性格志趣、科技创新、教书育人等方面展开叙述,记录了他为新中国桥梁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耕
本书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为基础,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发展区域为调查范围,全面总结区域内与长江文化有关文物资源的分布、保存、利用情况。本书通过对贵州省长江流域分布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洞穴文化、别具一格的山地建筑文化、辉煌百年的红色文化等贵州省长江文化中的特色文物资源的梳理和研究,系统提炼长江文化的核心价值,明确贵州省在
本书全面记录贵州现存的25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的分布状况,详细记录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的地理位置、地质状况、历史沿革、造像概况等。同时,对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外观特征、内部细节、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可能导致损害的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其保护管理和安全防范状况,汇总与分析调查数据,揭示保护工作的发展态势,探讨调查成果与文物保护事业、经济社
本书是中国最早以方志学命名的方志理论专著。本书设14章。前7章为总论,叙述方志性质、旧志利弊、新志编例;后7章为专论,以作者参纂的《绥远通志》为例,论述方志资料搜集、辨别、整理及编纂等问题。作者总结前人尤其是民国时期修志经验,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述方志的性质、种类、源流、功能及修志方法等问题;肯定章学诚的方志属史论,认为方
配合近年来全省河湖长制及治理成效的宣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工作实施,开展好相关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方面的宣传。河湖长制文化建设。结合全面实行河湖长制5周年节点,与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等媒体合作,宣传推广山东省河湖长制和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发掘黄河、大运河水文化和沿线各地历
谭莹、谭宗浚父子均为近代著名骈文家、诗人、学者和教育家,由于谭莹一生主要在岭南活动,而谭宗浚又过早辞世,他们的影响未能遍及全国。目前,谭莹、谭宗浚虽已进入部分研究者的视野,但学者对其研究,大多还只停留在诗文或一般性介绍的层面上,而对他们的生平研究仅仅是依据相关传记作一简单介绍,而完整的年谱尚未出现。本书通过对谭莹、谭宗
作为晚清山东大儒、宣统《山东通志》总纂、桐城派古文名家,对孙葆田的深挖细描是有一定学术史意义的。本书作者网罗资料,细甄版本,并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本做到了用史料说话,呈现了比较完整的孙葆田生平。年谱编写所据史料不仅涵盖孙葆田相关史传、方志、诗文集、书信、日记、随笔,还充分利用了其交游人士的相关资料,织成一张大网。尤其是
本书为“榜样”系列图书之一,精选《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刊发的讲述我国科学家刻苦钻研、潜心研究的感人故事。这些科学家是各个领域科研人员的缩影,他们中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以及致力于敦煌壁画保护修复的一代代“敦煌人”……他们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感人事迹,无不生动诠释了科学家心有大我、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