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萧林是河南博物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他在动物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颇有建树。《仰韶文化探索》是马萧林的最新文集,包括近二十年来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17篇研究文章。作者把灵宝作为仰韶文化核心区的典型标本,把西坡遗址当作麻雀来解剖,细致入微地
革命文物是中国近现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是不可再生的革命文化资源。本书为作者在对革命文物研究及其保护利用实际,深度思考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一些研究文章,内容包括革命文物见证中国特色道路、文物理
本书对詹姆斯·索尔比的生活和遗产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研究。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是植物学艺术的辉煌时期。由于当时出现了许多探险家和植物猎人,艺术家们就有机会获 得许多植物标本,从而进行艺术创作。詹姆斯·索尔比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植物学艺术家和最有知识的自然历史学家之一。他才华横溢、多产,创作了《索尔比植物学》 (So
专著,郧国,是先秦时期江汉地域的古老诸候国。本书在对郧国史料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在省社科院刘玉堂院长指导下,推出类似《楚史》的通史,作为地域文化探源工程的新成果。本书以郧国演变脉络为纽带,对郧国起源、郧国演变、郧国兴亡以及郧国文化融入楚文化的历史进程作系统性探究,力求从历史演变过程和社会文化律动两个方向,探究郧国发展
《太和寨乡志》全面反 映了太和寨的历史沿革、行 政建置、自然资源、经济物 产、风俗民情、文教卫生、 政治军事、人口人物等项内 容,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地方 志。志书遵循“客观公正、 据事直书、存真去伪、忠于 史实”的编写原则,内容丰 富,体例编排科学,类目设 置合理,资料翔实可靠,行 文规范流畅,体现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节点之一,拥有丰富的海丝文化资源。本书聚焦于福建省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从历史、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分析了福建省在海丝沿线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对推动现代海丝合作的重要性,旨在为福建省及其他沿海地区在海丝文化的保护、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书深入研究了六朝南方地理、政治与社会结构。首章探讨了《水经注·渐江水》对渐江水的历史与地理描述。其后的章节分析了汉魏六朝时期地名变迁、江东大族的居住地分布,以及古代政治地理与地方志的相关议题。第三部分则聚焦于古代人口结构、编户化进程与家族组织,研究了越嶲郡的石刻、闽地墓葬砖文以及汉晋铭刻对当时社会结构的影响。通过对这
《生产队纪事》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锡农民的生活为原型,讲述了生产队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场景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书中以小窥大,详细描写了社员们的生活状态,包括吃饭、赶集、卖猪、春种双抢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面貌,也反映了农民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十世纪,无疑是中国学术与思想的一个高光时代。可谓,群星璀璨。当人们抬头仰望时,清晰可见其中的五颗耀星,他们是: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五位鸿儒硕学。敬观五位老先生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最重要的交集点:一是都曾经在北京大学工作,二是共同发起创建中国文化书院。今年正值中国文化书院创建四十周年,书院决定
《[康熙]公安县志》康熙六十年(1721)刻本。此志分目大部分依据康熙元年志略。公安县半是低乡,以堤为命,此编首增堤防一目,所有江防及支河、院堤,俱载修督之功。惟卷一既以兵防附城池之后,又列兵事一目于卷六之前,一事两目,颇嫌重叠。迁城疏应附城池或艺文内,专备一目似不合适。《公安县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共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