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元年(1086),苏轼与黄庭坚在汴京首次会面,虽然此前却早已书信往来多年。二人与随后来到京师的秦观、陈师道、晁补之、张耒、李廌交游酬唱、谈诗论文,形成元祐文坛蔚为繁盛的局面。作为这一集团的领袖,苏轼虽然早在熙宁年间已经开始陆续与晁、张等人相识相交,但元丰二年(1079)的贬谪黄州,不仅对于苏轼个人来说是人生的巨大转
卡夫卡与自己的根、家庭、周围环境,主要是与自己的身体疏远了,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卡夫卡式的语言。他可以躲在作品背后,把自己变成一只蟑螂、一只猿、一条狗、一只鼹鼠或一个马戏团艺术家,在仰慕的人群面前饿死…… 我和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我甚至和自己都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没有什么表达,能比这句
本书以文化学的宏观视野对苏轼与友人交游做个案研究,由小细节透视大结构。对象以苏轼前辈、同辈友人为主,可以看到前辈对苏轼思想、政治、文学、学术诸方面的深刻影响,同辈友人与其彼此因为政治立场、人生操守、文学情趣等方面因素的积极作用,交往关系日益密切。北宋时期的一些重大政治与文化事件,如濮议之争、熙宁变法、元祐党争、西园雅集
1983年,穆罕默德·尤努斯创立了格莱珉银行,专注于向最穷苦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额贷款。尤努斯坚信,借贷是一项基本人权。他的目标是:帮助穷人实现个体创业,从而使他们永远摆脱贫困生活。 穆罕默德·尤努斯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目前为孟加拉国政府首席顾问。本书是他的自传。
本书讲述了发生于19世纪徽州一个普通乡民的生活世界的故事。作者在细致解读这个主人公及其家人留下的长达四十年的日常行事纪录的基础上,以其生命历程为经,生活世界为纬,全面再现了这个世界的不同面向从农田耕作到商品贩卖,从饮食、穿着到关系、人情,从时空感知到读写实践,从仪式展演到政治体验及其变动趋势。本书力图有机结合整体史分析
狄仁杰是唐代卓越的政治家,从政期间他始终体恤百姓疾苦,严于执法,恪尽职守。狄仁杰的一生政绩颇丰,尽管曾几次被贬,但他极具政治智慧,不仅能够在政治变革中保全自身,还为武周的内政建设和边疆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北斗以南,一人而已之誉。 本书用狄仁杰人生中较为重要的事件串联起他的一生,为读者展现这位政治家的风骨、品格与智慧。
道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新发展,其在南宋的兴盛,不仅对南宋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波及到当时及后世史家对宋代历史的书写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 本书利用文本考古学的方法,通过对史料的详读、对比、考证,发现受自身道学立场的影响,南宋及后世史家在书写宋史时,对史料进行增删、改易,使得传世史料具有浓厚的道学色彩。卸下层层包裹的
真理、指称和意义在传统上是哲学语义学的三大核心概念。作者在这三个基本概念上与一般语言哲学对话,强调将整体史学文本与陈述性语言加以区分,获得对历史表现本质的恰当把握,充分认识史学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他相信以兰克、洪堡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基本上是正确的,并由此深入探讨了经验和主观性的概念,以及政治史的核心地位问题。对史
《理雅各文集》第3卷辑录了由理雅各译注的《中国圣书(三)礼记(上)》。理雅各译注的《礼记》共四十六篇,本卷收入了前十篇,并将序言、导论译成中文,辅以费乐仁(LaurenF.Pfister)所撰导读。在本卷的导论中,理雅各对四十六篇的标题、总体内容、语言风格和相对价值进行了逐一描述。本书在中西文化交流、西方汉学史和近代思
理雅各文集·第3卷·中国圣书(三):礼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