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轶蘩院士是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有人形容她是协和垂体协作组之“魂”。1954年,史轶蘩院士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从医近60年里,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内分泌学事业,由她总结开创的许多内分泌疾病诊疗方法为国内医院广泛采用,并造福广大患者。史轶蘩院士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医学教育
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国内外民俗学当代理论的教材,适合于社会学专业高年级使用,或作为民俗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教材。本教材12章,前5章为第一部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民俗学学科范式转换以及当代核心议题;后7章为第二部分,是专题研究,既有对国外表演理论、记忆理论、性别与身体理论、民俗认同理论的深入评述,又有对国内民俗学前沿理
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集成体现,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而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更是中国非遗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国非遗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世界级非遗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本读本介绍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午节,选取端午、屈原、划龙舟、吃粽子、避五毒、插菖
《曹雪芹在京遗迹研究文集》是首部集红楼梦学、曹雪芹学和设计学等专业的学者,基于实施北京市文物局“曹雪芹在京遗迹标识工程”课题,围绕曹雪芹在京生活的七处遗迹开展“曹雪芹与北京城”研究主题的图书。本书从多视角阐述了“主题散点串联式文物,通过统一标识,打造主题文物游径,建设城市上的主题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与利用新模式。 本书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第2版)的其中一本,修订版补充了二十大报告的最新内容,更切合当下学习实际。本书注重不同专题间的历史逻辑,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问题,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求为主线贯穿整部教材。与本科生使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本书侧重于对重大问题的历史背景分析,尤其注重国际形势与中国自
本书通过梳理《三国志》等史料,从多方面细致还原了刘备的一生,并且用部分史实与《三国演义》对比,系统还原汉末三国的风云变幻,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刘备其人。其中史料记载不甚详细的地方,作者也进行了推理和猜测。“三国”之热经久不衰,读者群体庞大。本书是作者“蜀汉三传”的第一部(预计第二部《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三部《三国志姜维传》
本书分八章叙述了历史地理的一般框架,分别是:一,文明的空间;二,大地域,大社会;三,区分天下;四,环境天设,人文乃成;五,山水艺术;六,千里不同俗;七,王朝都市;八,地图故事。历史地理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学问。在地理学的基础上,加入历史的维度,使得这种学问具有时空双重维度的探索意味,格外引人入胜。狭义地说,历史地理学是
汉朝献帝建安时代的最后几年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它上承东汉,下启三国,是重要的转折阶段。这一时期,曹、孙、刘三方逐渐抛弃了汉朝中央政府,走上了独自建立自家政权的道路,开启了三国时代的新篇章。这部作品从曹操称魏公,走出篡汉的第一步开始,到曹丕代汉止。其间的各个重大事件如合肥之战、汉中之战、荆州争夺等都有具体的分析,力求为呈
在康乾盛世的光环下,雍正王朝变得暗淡无光,雍正本人也呈现出冲突、复杂、混乱的个人风格和政治面貌。他的王朝的历史价值、政治制度的合理性、王位继承的合法性、个人的性情嗜好、死亡原因等,都充满了彼此对立的评价,缠绕着诸多疑问。历史的真相,我们可以探究,而雍正本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却无从知晓。 坊间翻案之作或野史传奇,已经太多
本书是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林汉达编著的经典历史读物,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春秋时代的历史,还解析了诸多成语典故,对读者积累历史知识、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大有裨益。本书还配有来自古籍中的插画,可以让读者近距离感受古画的质朴与魅力。现在,就让我们开启一场穿越时空之旅,探索那些流传至今的历史典故和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