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的档案文件,都逐一翻译成汉文,原则上保持原书的编排秩序,每一册分满文本和汉译本,将满文本与汉译本对照,方便专家学者们的使用和研究。本书的时间跨度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闰九月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六月,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清代新疆地区的职官、军务、民政、司法等十六个方面,是十分珍贵的档案史料。
本辑为第七辑,收录二十三位作者的二十四种著作。其中如洪义俊的《甲寅燕行诗》详细记录了燕行使团在燕行途中的唱和诗;吴载绍的《燕行日记》文笔細膩,内容丰富,详尽记录了燕行途中的见闻,尤其“商译”活动,是研究燕行从政治活动扩展到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文献;朴趾源的《热河日记》跳出单纯记录行程的日记格局,详细介绍中国先进的
本书是广西红军村建设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百色学院重点研究课题结题成果。本书以百色市田东县印茶镇巴麻红军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查阅文献档案资料、走访典型事迹亲历者等,对巴麻的整体概况、革命斗争历史、革命精神及其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等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发展、现状与展望等角度,回答了巴麻红军村“蕴含
本书是广东知名历史学者张求会教授十年来关于陈寅恪学术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全套书根据研究主题分为四个分册。第一册《尔尔区区:“陈寅恪研究”之再研究》是一部学术评论集,主要评论了和陈寅恪研究直接相关的著作、文章。所录文章跨越十余年,评论范围涵盖在此期间陈寅恪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如《陈寅恪文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
本书是一部人物年谱,全书约300千字。李文田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者、书法家,存世著作、作品颇丰,是广东佛山著名的历史人物。本书以年谱的形式,线性梳理了与李文田相关的众多史料文献,全面还原李文田的生平经历,展示了其作为清中期以来佛山地区典型的社会精英,如何通过科举制度以及利用研究金石、考据之学的契机,利用自身所长,在广东省
本书通过名厨名师故事,扩大名厨名师和烹制出品的名菜名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全社会热爱潮菜尊敬厨师,树立名厨名师工匠精神,引领全世界新生代潮菜烹饪人员热爱潮菜,敬业爱岗,精心学艺,刻苦训练技能做好菜点,继承潮菜事业,传承潮菜文化,做好潮菜接班人,为潮菜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本丛书以潮菜发展为中心,通过文化溯源、传
所谓大运瓷器,指御窑厂按照往年定例、无需皇帝另外下旨烧制的瓷器。这类瓷器烧造数量较多,器形和纹样相对固定,作为御窑厂每年的基本任务,烧成后被统一运至京城,交付清宫瓷库收贮,于次年年底在清宫内务府奏销。故宫博物院现藏清代宫廷御用瓷器中大运瓷器占比庞大,釉色品种包括颜色釉、青花、斗彩、粉彩等。本书收录故宫博物院藏大运彩瓷3
本书是一部反映佛教艺术的大型图录丛书“佛教艺术:从印度到敦煌”之一“新疆石窟卷”。新疆石窟艺术在其本土特点形成后,继续向东传播,影响了河西、中原北方地区早期石窟的开凿,是佛教东传的重要媒介,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书稿从疏勒石窟、龟兹石窟、焉耆石窟和高昌石窟四个方面讲述了新疆石窟的佛教艺术,图文并茂地
本书是一部反映佛教艺术的大型图录丛书“佛教艺术:从印度到敦煌”之一“印度石窟卷”。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形成了富有地域特征、形式多样的佛教文化。本书从印度佛教石窟的起源、发展和地理分布等方面介绍了印度佛教石窟,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印度佛教石窟艺术在印度本土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并重点介绍了作为印度古
本书从敦煌三大石窟、佛教艺术传入与石窟营建、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演进三个方面讲述了敦煌石窟的佛教艺术,同时精选了其中各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塑像、壁画等,以文字配图片的方式,荟萃了敦煌佛教艺术的精华及其特点,从佛教艺术发展的角度反映了佛教中国化以及创造具有中国风格艺术的重要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