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共刊发近代史料七篇。《彭玉麟致曾国藩佚函》,形成于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七年间,主要关于清军镇压太平军的情况。《叶志超李鸿章甲午往来电?》是叶志超与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初期的往来电报。《轲慕慈庚子日记》详细记载庚子事变爆发后,轲慕慈一家从通州潞河书院逃至使馆区避难、使馆区被围及解围离京期间的见闻。《李景铭留日家书》共收录李景
“海上谈艺录”丛书的一种。传主吴宗锡是新中国评弹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全书分为“艺术评传”和“艺术访谈”两大部分。“艺术评传”主要讲述了“半路出家”的传主求学和从艺经历,以及如何成为一名戏曲干部,领导新中国评弹的“整旧”和“创新”,并取得辉煌的成果。“艺术访谈”以作者和传主这对老友对话的形式,对传主鲐背人生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本书是作者花了10多年撰写的一部有关上海历史地理的著作,他在阅读上海史地方志图书时发现许多疑问,并通过收集大量历史资料历史,加以分析对比,乃至实地考察遗迹,对这些疑问加以考证研究,提出一己之见,一己之论。
上海汉口路,东起外滩,西至西藏中路,全长约1500米,一百多年来,汉口路承载过近代风云,见证过上海成长,留下过无数前人的足迹,书写过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奇迹。上海汉口路不仅是报业街,还是海关街、金融街,满满的历史、墨香与传奇。优秀历史建筑林立,坐落着曾经的申报馆、海关大楼、扬子饭店等,气场不可名状,气质深不可测。本书稿
本书分文本考释、章学新论、域外章学、勾陈与考释、学人纪念、研究综述六个部分,收录各类文章十五篇。“文本考释”为对章太炎著作的深度解读与注释,包括对《国故论衡·原儒》和《菿汉微言》中佛学部分的疏证,便于读者理解章太炎原文,同时也包含注释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研究,为学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章学新论”所收各文,既有对章太炎哲
莱州湾南岸地区,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非常具有典型性,这里不仅是早期海盐生产的起源地,而且盐业发展五千多年绵延不绝,长期成为中国制盐业的中心。自海盐业起源至汉代,莱州湾南岸都是全国性海盐生产中心,商周时期该地不仅是全国的制盐中心,也是最早实行食盐专卖政策的地区。自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莱州湾南岸海盐生产虽经历了由全国性生产
中国人的名号制度包括姓、氏、名、字、爵、謚号、职官和亲称等内容,极具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名号研究亦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传统课题。20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的大量面世爲传统课题带来了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以清华简爲代表的战国简册,记载了大量的人物名号,爲学界研究先秦人物名号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本书在前辈学者所取
1996年,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滦县韩新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韩新庄村东南发现261座瓮棺葬。这批瓮棺葬规模庞大,时代跨度大,自战国中期持续至西汉中期,分布密集,葬具类型丰富且组合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为战国秦汉时期典型墓地之一。韩新庄瓮棺葬的发现完善了河北乃至京津冀地区瓮棺葬考古学文
本书以西方文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介绍和分析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学说,着重梳理其中的基本观念、理论形态、共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力图打通西方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论、狭义的文学理论与广义的人文学术,追踪西方思想与文化的整体线索,并使“诗性”的价值在这一线索中得以展示。书中的“插文”多为重要经典的摘选,或者后
本书稿包含10篇学术论文,时间跨度从商周至明清时期,学术领域涉及考古学史、青铜器、墓葬、陶瓷、城址、器物等方面。主题包括试论商周时期铜器的馈赠行为、从叶家山墓地青铜器材质、铅料分类管窥西周曾国铸铜业、公元前7世纪至前3世纪之初楚系铜器的组合、装饰、铭文与礼仪性、犍陀罗地區的考古发现——从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谈起、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