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又称龙尾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自江西婺源龙尾山,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做过极高的评价,此后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歙砚也无不喜爱与赞美。千余年来,历史的发展与歙砚的嬗变相互交辉,不同时期的文化与审美意识,在歙砚上都通过雕刻技艺和造型纹饰而留下了清晰的印迹,歙砚的
本书稿系一部介绍芜湖繁昌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专著。书稿分为四个部分,以大量翔实的资料,从考古发现、历史沿革、名胜古迹、史志资料等方面介绍了繁昌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包括迄今为止发现的欧亚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繁昌人字洞的由来,南唐至北宋时期烧制青白瓷的窑业遗址繁昌窑的形成,渡江战役中渡江第一船登陆地繁昌夏家湖等。书稿是
本书是2022年武义县博物馆“仁山:浙学胜地明招山”展览的配套图录。整个展览以吕祖谦及明招山为中心,展出相关碑拓作品40余幅。每幅碑拓,又请书法家题写题跋。本书即是在“仁山”展览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但比展览作了内容上的深化。本书邀请郑嘉励、方爱龙等人撰写相关研究文章,从考古、历史、文献、艺术等不同角度,对吕祖谦家族墓、婺
本书充分借助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艺术、建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国家级传统村落--四季吉村进行调查研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村落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空间布局、院落结构、传统建筑、家支构成、农牧生计、日常用具、人物故事、民间信仰、传统节日、人生礼仪、饮食习惯、传统服饰等方面全方位呈现村落整体面貌,系统解读彝族传统
本书是《资治通鉴》精编版。本书精选了《资治通鉴》中具代表性的篇章,让人们能够以精达全、深入浅出地体悟整部《资治通鉴》的精神。在精选的同时,《<资治通鉴>精编(全四册)》完好地保留了《资治通鉴》的通史体例,确保了整部作品灵魂的完整性。本书注释简洁、通俗、客观、详实,注释文字一律采纳权威工具书中的解释,以避免误
《<史记>精编(全四册)》在《史记》的基础上,增设了导读、注释、译文、名句精解、文史知识等辅助性阅读栏目,并对难解字词进行了注音,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本书以权威版本为核校底本,由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内容质量上乘,在保留原文的同时更方便读者理解。《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
本书属于“浙江海外交流史研究”丛书之一种。有关浙江和朝鲜半岛关系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史前和宋元两个时代,而对明清时期则几乎没有什么研究。但实际上,尽管明清时期浙江和朝鲜半岛之间的直接交通因为政府的朝贡体制而受到了限制,但两地之间并没有完全隔绝。限了来自对方的海上漂流民之外,朝鲜士人也通过各种途径、在各种场合与浙江学者进行
本书共分为八讲,分别是开宗明义(介绍民俗学和它的现实意义)、历史长河、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传统习俗、方言土语、名人墨客、戏曲化石(秦腔、老腔、眉户、碗碗腔等)、民歌小调(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
本书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为“文明创制、思想智慧、人格理想、诗情画意、国艺风华、民风世情”六大板块,每一板块又分若干专题,总共二十四专题。每一讲包括引言、原文(原图或原声)、文本(图像、音声)析读、文化阐释、阅读参考、思考练习六个部分。原文(原图或原声)选择经典性文本;注释要求简明,解说必须透彻;文化阐释旨在挖掘
本书集中宣传和展示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历程、感人事迹,引导和激励科技工作者深刻理解“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核,让科学家精神更加可亲、可感、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