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概述,介绍城址现状、以往工作和考古勘探、发掘以及资料整理工作情况;第二章详述城址本体;第三章按照五期文化分别介绍城内外考古发掘所获遗迹遗物;第四章为结语,深入讨论各期文化的特征和年代,城址的形制和始建、使用和废弃年代,并探讨高林台城址与辽西地区燕秦汉长城相关问题。高林台城址是目前为止辽西地区燕秦汉
本书共两编,分别为追思段晴教授和传承遗风开布新知。主要内容包括:海棠先著北枝花——我所知道的段晴老师和她的冷门绝学;“道是无晴却有晴——段晴教授追思会”纪要;段晴教授论著编年目录;尉迟乙僧及其画迹的文本与图像资料梳辨;唐初洛阳地区优填王倚坐像的来源问题等。
著录文献中器物的各方面属性,或多或少都会不可避免地对器物定名产生影响。本书根据吴镇烽先生在《铭图》和《铭图续》两部著作中著录的有自名青铜器,穷尽性收集相关的著录信息,将前人对青铜兵器的定名进行整理,从定名格式、内容等方面,归纳和总结前人著录青铜器时所采用的定名方法。
本书所收录的档案均为广州市国家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主要包括民国时期广州对日本侵略的防范、广州社会各界支持抗日救亡、广州防范日军轰炸措施及受损情况等档案史料,真实记录了日军侵略广州的罪行和广州人民反抗侵略的历程。 本书选稿起自一九三二年,迄至一九三八年,共收录档案149份,按照“主题——时间”体例编排,全书共分为三个部
本书是关于林徽因的文学传记。爱情与家庭的收获、文学和建筑的成就,令林徽因的一生看似完美,然而在她“人生华丽的袍子”里,同样暗藏着无数细小的“虱子”。出生于备受冷落的“后院”,成长于风情万种的欧洲,流离在兵荒马乱的异乡,短短五十一年里,她活出了他人几辈子的长度。繁华如朝露,清凄如长夜,林徽因用自己的一生告诉后来者:先天条
全书分为《国语》所载史事发生与《国语》成书时期、汉代、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代、清代、民国时期、近七十年来等九个阶段,对《国语》成书、性质、音义注释、评点、文献版本考订、《国语》佚注辑佚等《国语》研究脉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历时梳理与总结,对《国语》研究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揭示,发掘了一批很有学术价值的
中国考古已从落后而居世界前列;同时,西方常有学者怀疑中国宗教的存在,其实宗教美术考古资源非常丰富。该成果体量大,可以全面反映考古成果,从而为宗教、美术,以及交叉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张力和空间。 该成果有考古报告、研究文献(含学术关注度表)和遗存年表三大块,在完整性上很突出:首先,有着完整的信息资源。努力穷尽所有考古报告信息
本文对海岱地区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做了长时段梳理。从这种长程的梳理中可以发现海岱地区的发展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岳石文化二期之前即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四期之前,海岱地区基本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状态。而之后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被逐步改变到中原为主的文明化进程的轨道。海岱地区最早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本书的
本书由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主编。上海大学图书馆2021年推出了“心系乌蒙情牵千里——钱伟长与毕节试验区扶贫记忆展”,2023年推出了“钱伟长与文化遗产保护——纪念钱伟长诞辰110周年专题展览”。这两个展览是图书馆深耕钱伟长专题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以特色馆藏为基础,并通过征集和整理,深入挖掘钱伟长相关档案和历
《简帛有声——出土简帛的文献学研究》收录作者多年从事出土简帛研究的文章,属于简帛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性成果。作者对于侯马盟书、张家山汉简、马王堆帛书、五一广场东汉简、悬泉汉简等出土文献都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致力于清华简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在这方面撰写了数十篇的学术论文,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本书从文献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