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界对古代汉语副词研究相对薄弱,运用的理论、方法较为陈旧。战国时代是汉语词汇、语法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绝大多数汉语副词形成的关键时期。本书以传世战国文献和出土战国文献为语料,运用功能主义和认知主义语言学相关理论、方法,借鉴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相关成果,对战国时代副词进行分类,厘清各个小类之间的界限划分等问题,为战国副词
16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历史通过两场运动赋予以特殊形态,第一场是宗教改革运动,第二场是查理五世意图在中欧建立统一大帝国的尝试。这两大事件持续不断地互扰牵涉,形塑了德意志跌宕起伏的宗教改革史。有趣的是,奥格斯堡作为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中心,微观地折射了这一复杂而又宏大的历史进程。它在享受诸方荣耀的同时,深陷于地缘与帝
女性史的研究,实为一个观察近代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变革的重要窗口。透过知识女性的生命历程,管窥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个侧面,一层层问题,可为理解和阐释时代转型与历史变革,提供了多维的视角与立体的空间,将有助于我们拨开历史风云的重重迷雾,还原男性世界以外更为细腻立体的生活形态。在“众声喧哗”的时代里,书稿择选了八位跨越晚清民
书稿为社交办项目。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丛书中的先秦卷。书稿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五帝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总结出了每一时段的特点。作者认为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轴心时代思想文化创造发展的辉煌岁月。这一时期,产生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重要的元典;诞生了老子、管子、孔子等思想文化巨人以及
山东省聊城市是运河文献的富集区,运河文献存世数量较大,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涵盖正史、运河专书、方志、别集、笔记等多种文献类型。作者通过对散见于各处的聊城运河文献进行系统的搜集、汇集与整理,分为正史运河文献、专书运河文献、方志运河文献及与聊城运河有关的诗文及域外聊城运河文献,全面深入地展现聊城运
在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的欧洲,炼金术的实践展现了非同寻常的物理转化。看到贱金属变成金银,硬铁变成软水,致命的毒药变成可以治愈人体的灵药,谁会不感到惊讶呢?为了捍卫炼金术的实践,炼金术士们转而从古书中寻找失落已久的炼金术的证据,并试图将其秘密语言和晦涩的画面转化为可再次实现的、切实可行的东西。作者追溯了炼金术在英格兰400多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诸子以及儒释道的争鸣,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中华文化也是学习的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内涵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共同合作的项目。 米家崖遗址是黄河中游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年代从早到晚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段时期,一是为半坡文化晚期遗存,二是为客省庄文化遗存。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米家崖遗址及其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及少量的玉器、牙器等,除了陶器之外,骨器的制作
2013年3月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开始全线考古勘探工作,有的勘探项目延续至2015年度。此处考古勘探是安徽大运河考古综合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勘探了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和泗县的运河流经区域,基本摸清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流经线路变化,探明了运河本体河道、河堤宽度以及地层堆积情况,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
本书是万州余家河墓群的发掘报告,全书以墓葬为单位,系统地介绍了该墓群东周至六朝等时期155座墓葬的发掘成果,并介绍了墓群范围内汉代、明代等时期5座陶窑及9座明代房屋基址的发掘成果,为研究重庆乃至长江三峡地区古代墓葬发展序列与丧葬制度,及其所反映的当时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