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地名这个媒介或窗口,展现北京的发展历程、城市格局、社会生活,描述区域自然环境和地名分布特点,重点挖掘产生这些地名现象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和文化渊源,进而认识地名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指示区域文脉的价值。
关于民国北京的研究,近年逐渐成为国内外的学术研究热点。本书为青木文库所藏民俗图像资料,包括《新春画册》2册,《神码及娘娘码》和《祭礼纸样》各1册,共计4册。这批图像资料是青木正儿在1922年6月、1925年3月至1926年7月在华期间所收集,绝大部分内容与北京有关。这批资料与东北大学青木文库所藏图像完全没有重合,后者以
本书将北京的礼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国家、家庭或家族、社区、行业、商业、社会交际中的“礼”,并试图将各事象中表现出“理儿”、“规矩”的地方展现出来。
本书是“北京文化书系·京味文化丛书”中的一种。“京味文化丛书”由10部书组成,内容涉及语言、戏剧、礼俗、工艺、节庆、服饰、饮食等百姓生活各个方面,以百姓生活为载体,从百姓日常生活习俗和衣食住行中提炼老北京文化的独特内涵,整理老北京文化的历史记忆,着重系统梳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习俗文化。全书由“绪论”“春季节日篇”“夏季
本书从文化名人与作品这样一个特殊视角去理解北京,在他们的笔下,不仅能够看到北京几千年来的历史风貌、风俗人情的演变,更加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中体味北京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胸怀,增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本书是“北京文化书系·京味文化丛书”中的一种。“京味文化丛书”由10部书组成,内容涉及语言、戏剧、礼俗、工艺、节庆、服饰、饮食等百姓生活各个方面,以百姓生活为载体,从百姓日常生活习俗和衣食住行中提炼老北京文化的独特内涵,整理老北京文化的历史记忆,着重系统梳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习俗文化。全书由“绘画中的北京山川关塞”“绘
本书主要选取了最能代表北京城市气质的建筑、园林、街巷、水系以及京腔京韵、习俗、工艺等非物质文化元素,努力在此基础之上对北京文脉做了深入的阐释,并对其价值与影响做了剖析。
本书以古都北京的历史沿革、发展演变、建筑特色、历史文化等为主题,不仅囊括了颐和园、故宫、北海公园、景山公园等众多古迹,而且介绍了京剧、杂技等传统文化和景泰蓝、雕漆、瓷器等工艺。
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前三个章节以建筑为单位,分别记录了武侯祠博物馆内惠陵和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这三组主要建筑物的门楣、廊柱上的匾额和楹联,后两个章节则录入了其他亭台楼阁现存的以及古籍(清代《昭烈忠武陵庙志》)中记载曾保存但后来佚失的匾额和楹联。全书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对于研究成都武侯祠的历史文化和三国文化具有十分重
《蜀学》第二十三辑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潘殊闲主编。本辑设有“中华家风家教与三苏文化研讨会专栏”“蜀学名人研究”“蜀文献研究”“蜀文化研究”“蜀学研究综述”五个板块,共收录文章三十余篇。尤其是对2023年6月28日在眉山举办的“中华家风家教与三苏文化”——2023年四川文史馆员研讨会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