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8章,主要是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这个特性出发,精选中国文化史上的有关包容性思想的史料进行解读,通过包通万物、不蔽之知、有容乃大、虚怀若谷等主题来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本书为谢飞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的家书选,选编了谢觉哉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118封家书。分为:第一辑“致何敦秀夫人、儿女及家乡亲人”,包括1920至1940年代、1950至1960年代;第二辑“致王定国夫人及儿女”,包括1950至1970年代,和第三辑“致家乡干部及友人”,包括1950至1960年代。
《教务杂志》是西方人在华创办的长达七十四年的英文刊物,其不以传播西学和西方文明为业,相反却致力于帮助西人了解中国社会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该杂志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文章。本书注目于该杂志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原原本本再现晚清以来在华西方人的思想、活动轨迹,呈现来华西人群体接触和诠释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历程,以
本书系主要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东亚区域内现代性的异同。“概念史”是指一种基于普遍观念来撰述历史的方式。从概念史的角度来看,概念由词语表出,但比词语有更广泛的意义;一定的社会、政治经验和意义积淀于特定的词语并被表征出来后,该词语便成为概念。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
本书分为世界史学术名著精选精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三部分,内容包括:古代中世纪印度史、古代希腊史、古代罗马史、中世纪西欧史、中世纪东欧史、中世纪伊斯兰史、中世纪东亚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综合、近代西方的崛起等。
本书讲述了1870-1930年代的成都日常生活记忆。讲述了成都这座城市从传统生活进入现代的故事。它为我们精心描绘了听戏、泡茶馆、逛庙会、节日庆典等活动,以及小贩、挑水夫、工匠、剃头匠等各种身份的人,在这座城市中为生活而做出的努力。本书从微观史角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
“大观南京”科普丛书(第二辑),一套四本,包括《南京的城门》《南京的书店》《南京的非遗》《南京的鸭馔》。本科普丛书的目标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南京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通过以南京的特色元素为主题,深入探索南京的历史、地理、文化和名胜古迹,强调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图文形式激发读者对南京的兴趣。本书介绍南京著
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人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所讲究的规矩。书中以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阐述了中国人的各个方面礼仪文化、人际关系、职场礼仪、风俗等方面的知识。
本书是英国著名传记作家汉弗莱·卡彭特撰写的权威奥登传记,在奥登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书中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贵材料,包括奥登的信件、日记、笔记以及青年时代的未刊诗作。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细致研究与平实严谨的记述,作者完整展现了奥登作为一个诗人和一个时代见证者的传奇经历,打开了一个隐秘的文学和心灵世界:诗人对生活与爱的
本书将带领读者在四年内历经三朝,直面两个皇帝的暴崩。无后的困扰,疯癫的冲击,还有帘幕后参与决策的太后在女权不彰年代的低吟,以及忠奸之辨下宰臣的迥异命运。 本书从仁宗崩逝前的宫婢韩虫儿诈孕案写起,结合皇帝、皇后、侍卫、宰辅、谏臣多重视角,以侦探小说的笔法,力图拨开仁宗选定接班人反复之谜,展现嫡长子继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