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三大部分,遵循历史发展脉络,集文化遗产精华,以农耕、草原两大文明交汇交融和合共生的角度,努力揭示历史演进与文化内涵,全面梳理、系统呈现鄂尔多斯古代先民的伟大创造与地域文明的流光异彩。
本书对永福县福寿文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回顾了历届福寿节的组织情况、活动主题、活动内容等。还收录了历届福寿节的相关图片,展示了永福县璀璨夺目的“福寿文化”。本书把永福县福寿节这一标志性文化品牌推向更广阔的时空,展示了福寿之乡的神奇魅力和其背后厚重绵长的历史文化。
本书收集本作者95篇原创文章,对甲骨文中100多个生字(成语)在形、义、音方面进行解析、辨认,并对相关难解卜辞进行断句、翻译,对这些生字和成语的结构、涵义、发音、用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对当今流行的一些误解字以及《甲骨文字典》中多处阐述不妥之处进行了指正。不仅对这些生字的起源、涵义发展脉络有更深研究,而且对商代文字
本书分为资源型地区人地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理论、资源型人地系统内涵与类别划分、云南资源型区域界定及人地系统、云南资源型地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演变过程、云南资源型地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演化预测模拟5个部分。本书将人地系统协调发展定义为以实现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化为导向,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之间配合得当、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本书从“育:打造石化栋梁,信:铸牢信仰之魂,爱:端正职业态度,实:练就过硬本领;,韧:涵养精神气质,恒:明确奋斗目标,合:锤炼意志品质,新:秉承守正创新,精:致力追求极致”九个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全方位系统解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从理论的维度,通过论述科学阐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丰富内涵:精益求精是敬业的职业品质
本书按照甘肃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共有七个章节,内容涉及敦煌文化、洞窟艺术、大漠风情、长城文化、草原风光、黄河奇观、黄土风情、绿色峡谷、天池溶洞、民俗风情等甘肃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每章之后进行导游素质养成的课程思政育人,一章一测,一章一练,多元评价,以通俗有趣的讲解语言,配以线上美轮美免的视频讲解资源和扫码阅读资源,带领学
本书以北魏墓葬材料为主体,考察图像与装饰在形式与意义上的交互作用,并将此作用置于北朝史的进程中来加以理解,尝试建立具有装饰史观的墓葬图像论。上编有三章,由图像、装饰、佛教因素三个角度来考察以北魏平城时期为主的墓葬图像。下编三章则是以石床围屏为主体的系列研究。葬具在北朝墓葬中形成一相对独立的范畴,别具时代特点。藉由考察葬
本书辑录了鹤庆县现存古碑刻130余通,拓制拓片150多张,按时代分类,明代9通,清代61通,民国33通。未知年代的有27通;按内容来分,城池1通,道路5通,教育3通,墓志25通,桥梁8通,水利15通,寺庙24通,制度8通,其他14通。通过对现存古碑刻拓片的制作收集,相对完整地收录了鹤庆县的古碑刻文物,对于研究鹤庆县历史
本书为明代瓷器图录,共收了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各朝较有代表性官窑瓷器124件,分别为洪武年制2件,永乐年制11件,宣德年制30件,正统年制7件,成化年制14件,弘治年制6件,正德年制14件,嘉靖年制22件,隆庆年制4件,万历年制14件。这些瓷器器形样式丰富,时代跨度较长,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明代官窑烧造瓷器的特点及明代官窑瓷
本书是《石窟史诗》系列的第一辑。本系列以中国石窟寺艺术从南北朝到明代的延续、从西北到南方的传播为时空线索,每册介绍一处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石窟(群),并配有利用专业摄影和测绘技术制作的照片和信息图,在短小便携的篇幅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给读者一份充实易读、又不失学术严谨的石窟指南。安岳石窟因不同源流艺术的交汇融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