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二卷,记录了玄奘赴西域、印度游学、求法的经历见闻,是研究今中亚、南亚及新疆等地区之历史、地理、风俗的重要史料。本书为范祥雍先生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以《大唐西域记》的古钞旧刻中年代较早、卷帙完整、校刻较为精审的“高丽新藏本”为底本,取敦煌写本残卷、北宋崇宁本、南宋资福本、元“普宁藏”本、明南北藏本等为校本,又采择
本书对55部(辞书类8种,历史类23种,文学类24种)阿拉伯古籍中有关中国的内容文字部分进行全面的翻译、梳理和研究,反映了阿拉伯人关于中国的最早文字记载以及他们对中国认知的变化过程。辑录典籍包括辞书、历史、文学三大方面,时间跨度从公元8世纪至19世纪。通过介绍各典籍的作者及所选版本情况,并进行注释,给出大量的按语。发掘
该书搜集整理了民国及其以前记述、评说、研究昭君出塞及相关问题的文献资料,包括相关史籍、方志、诗词、曲赋、小说、戏剧及民间传说等文字资料。全书分为本事、流变、评论、影响等四大单元,每一单元又按不同时代、文献类型分为数小单元。在重要的昭君文化文献资料下以“编者按”的形式加以辨析,分析其真伪正误,评述其文史价值。本书以整理昭
本书是刘魁立先生接受媒体采访和学生访谈的选集。刘魁立先生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今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和会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多个学术职务,就民俗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
刘魁立先生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领导全国民族文学建设。1979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决定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况》,为此,刘魁立先生亲临全国民族地区考察、指导民族文学概况和民族文学史的撰写,而且就民族文学进行深邃的理论阐释,为建立中国民族文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本集
21世纪以降,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迎来复兴态势。刘魁立先生的相关研究及其呼吁,正是这一时代大潮中极其闪亮的“浪花”之一。本论集收录的文章不仅探讨了年节、端午节、中秋节、二十四节气等具体对象,还在理论建设的高度上论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与时间制度。让学问落在实处,作为“实干家”的刘先生,倡议和推动了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
《台湾通史》为有关台湾历史的一部通史著作,是历史学家连横一生最重要的著作,1920年11月至1921年4月由其创办的台湾通史社分上、中、下3册在台湾出版,全书分为纪4篇、志24篇、传60篇,共88篇36卷,另附表目101项,记叙了台湾起自隋代终于1895年因《马关条约》被迫割让的历史,尽录上下千年台湾之事。此书第一次对
本教材主体内容分为三篇,上篇:借古鉴今,从“道——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德——里仁为美,厚德载物;政——治国理政,中华法系”三个方面讲授了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国家大德、社会公德、个人美德以及历史经验、治国思想、大国气魄。中篇:溯古观今,探讨了中华文化的语言根脉和文字根脉,赓续命脉,凝根铸魂;并介绍了中华传统
本书是瑞典电子音乐人艾维奇的官方传记。艾维奇本名为蒂姆·贝里林,他是电子音乐界自学成才的杰出音乐人,少年成名,曾为诸多大牌歌手制作歌曲,荣获各种国际音乐大奖,创作的单曲在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均突破上亿次,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的忠实乐迷。本书作者蒙斯·莫塞松根据访谈、日记、影像等独家授权资料撰写,全面地呈现了这位电音奇才的音乐
本书精选了《中国文化》杂志三十年来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力作,按类别结成此书,本书集中了季羡林、冯友兰、金景芳、李泽厚、陈平原、汤一介、任继愈等多位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其对世界文明可能有的贡献做了阐发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