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东方和南方的朝鲜与越南同属古代中国最亲近的邻国,自古迄今,政治、经济与文化均与中国密切不可分,尤其是明代中国作为古代东亚“宗藩体系”的核心,有从朝鲜、安南、琉球征索、纳贡来的宦官阉人。这些出生于朝鲜和安南却“异化”为“贡品”被进贡到明朝而其又纵横捭阖于出身地(朝鲜、安南)与工作地(明代朝廷)之间的“国际化太监”
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如何分配,是关系到皇朝统一、治乱兴衰的大问题。西汉初年,根据安定地方、恢复生产的需要,采取了郡县与封国并立的地方制度。文帝以后,诸侯王势力不断膨胀。经文、景世的努力,至武帝时这一问题已基本解决。汉初一郡辖区太大,虽经划分,但郡守权重的问题仍使朝廷担忧。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后,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起了重
刘卫红(1982.11-),博士,副教授。兼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化遗产管理系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管理、文化遗产活用与区域发展等教学科研工作。主持省部级课题9项,厅局级课题7项。主编《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管理综合实习教程》等教材3部;出版《中国大遗址保护
本书对20世纪前半期管县派出政府制度的建立与演变进行重新回顾与全新解读。本书详细考察了该制从1932年的“一制两例”到1936年的“合二为一”的来龙去脉,从1937年至1945年三轮强化、实化改革的5个草案的研制与收回的原委始末。通过复原该制在1946年以前设计与实施的流变,分析其对我国地方政制体系建设的价值和背后纠结
卫国是两周时期立国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历经西周、春秋、战国、秦,共存在了八百余年。在两周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卫国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其政治地位、整体外交、地理位置等方面看应在列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深入了解两周时期各国间纵横捭阖的关系,离不开对卫国史的研究。本书从卫国的分封兴起直至卫国的灭亡,探讨卫国怎样从西周分封的
中世纪晚期(14-15世纪)是英国近代化的孕育和启动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民阶层作为传统社会的主体,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其社会生活水平在基本层面上体现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程度。本书以经济-社会史关注日常生活为出发点,从农民社会生活这一微观角度透视英国社会转型,既强调劳动者在社会变迁中的历史作用,又将日常生
本书北京大学日本史研究大家王晓秋教授近年研究日本的作品集,本书收录的是作者已经公开出版的文章,是叙述自古以来的中国的日本史研究悠久传统、传承的简史。本书四编组成。其中第一篇是中国人研究日本史的悠久传统与传承;第二篇是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战争对日本的影响;第三篇主要是通过中国学者的日本研究著作来反映近现代中国
本书通过选取明清时期重点读者对柳宗元的接受现象的综合研究,深化对柳宗元思想及其诗文作品审美价值的认识。在明清时期柳宗元接受现象研究中,除了读者对柳宗元及其诗文的阐述评价外之外,还更多探究柳宗元的思想、人品、生活经历、诗文理论和创作成就对明清时期重要读者的多方位影响。有助于柳宗元的传播接受研究系统完整;有利于传播接受理论
焦枝铁路(河南焦作至湖北枝城)是三线建设时期我国修建的国防战备铁路——焦柳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豫西、鄂西三线建设重点区域,沿线建有大量三线建设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重大工程。宜都作为焦柳铁路的主要节点城市,为焦柳铁路的成功修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因焦柳铁路的贯通促进了本地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宜都市档案馆藏有三线建设档案10
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核心,也是钱穆学术思想的重心所在。钱穆立足于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针对当时民族危机重重还竟言西化的学术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既具传统性又具时代性的独具特色的心性学命题。钱穆心性之学最为特别也是最受关注之处是他提出了“历史心与文化心”的概念,第二个特别之处在于他重视“情”的作用。钱穆心性之学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