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新的理论范式解读苏丹1883~1956年的饥荒、奴隶制和国家权力嬗变,对马赫迪王国的兴起和覆灭、土-埃政府的解体、英-埃政府的建立和治理实践、苏丹本土精英的崛起及其影响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观点。就学术贡献而言,本书不仅重新确定了苏丹社会发展及其分期,挑战了20世纪关于苏丹奴隶制及其被废除的传统观点
犹太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流散,其中包括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征服以色列王国后十个部落的流散。这次流散后,以色列的十个部落从历史上消失,被称为以色列遗失的十部落。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以色列十个遗失部落的寻找从未停止,由此形成了关于以色列十个遗失部落的千古之谜。作者从一位历史学家的经历说起,构筑了一幅寻找以色列十个遗失部落的宏
《易经》提倡天尊地卑,动静有常,方以类聚,物之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将天人合一视为人生的理想。汉画像中的天文图像,向我们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汉代人心目中的天。它是有神性的,充满各路神灵;它是有威力的,充满风雨雷电;它是有活性的,元气在不停地创造;天上是有生命的,神龙、翼虎、天马、飞鱼、羽人、凤鸟都在天界自由自在
龙门石窟位于著名古都洛阳南郊,所处之地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河流淌其间,故又称伊阙。唐代白居易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中国魏唐时期皇家石窟艺术的最高代表。龙门石窟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全面汉化改革之际,核心部分为魏唐两代皇室与王公贵族
在党的历史上,从1937年十二月会议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间,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和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该著作以丰富扎实的史料、坚实的理论视角集中呈现与阐述了此段历史。 全书约16万字,分为四章正文与前言、结语六部分。全书以十二月会议为起点,运用大量的会议资料和档案文献等一手资料,以及当时中共
本书由周恩来纪念馆推出,以该馆丰富的珍贵馆藏照片为基础,汲取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专家的宝贵研究成果,佐以画家贾文龙为本书创作的60张传神素描,结集而成。本书收录的是60则周恩来总理鲜为人知的立志事、少年事、家常事,也是新中国筚路蓝缕、艰辛走来的家国事、天下事。书籍编写过程中,本书编委会得到了各地周恩来班院校领导的关心和支
欧洲地域辽阔,国家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多元。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它曾以信仰和理性塑造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曾以科技引发世界剧变。 15世纪末以来,以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崛起为标志,欧洲进入现代。欧洲的船长们驶向大洋深处,开启商业革命。欧洲各国殖民竞争加剧,民族国家陆续兴起,罗马天主教会权威下降,光荣革命爆发,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势力入侵的不断深入,清廷迫于形势,被动反应,在穷途末路之下,学习西方,开展图新变革。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整个运动中,走出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洋务先锋人物,作品展示了在弱肉强食的
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要使自己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学会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我们的党就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事业就能够不断开拓前进。反之,无视世界大势,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就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衰亡。本书对十七、十八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
本书是一本图文结合的瓷器鉴赏图书,定位于瓷器欣赏、辨伪和断代,收录了从明洪武到崇祯、清顺治到宣统及民国共五百余年的三百多个器物,内容包含器物基本信息、整体图、局部图、微观图几个方面。与一般纯粹靠经验和手感鉴定瓷器真伪好坏不同,作者使用瓷器切片的微观图来辅助判定瓷器的真伪,从微观图上气泡的有无、大小、颜色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