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陶集》是黄文弼“高昌两集”之一,上篇记载了作者在吐鲁番古墓群发掘情况的报告,所获器物介绍及研究;下篇刊布作者所获800多件陶器中择出精品100多件,经过分类排列,影印制版,叙述完备,考核精审,图文并茂,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参考使用价值。
本书是“敦煌风俗系列丛书”之一。内容取材敦煌壁画,通过对敦煌石窟壁画中衣食住行、车马出行、衣着打扮、家居家具等日常生活画面的解读,揭示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书分为10章,内容包括衣冠服饰、交融变革、从简入繁、绚丽多彩、缠巾左衽、重正衣冠、雍容富贵、革带长袍、秃发裘褐、袍服皮靴。
本书主要摘录了张子仪院士在求学、科研、生活等方面的轶事,内容主要包括诗歌、散文、会议记录、讲话、与友人的信件往来,以及张院士比较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映射出张院士对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奉献,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率真的生活情趣,热爱祖国、勇于开拓、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本书是一部简明的丹麦史,在历史与现实维度立体地展现丹麦民族国家的全景。全书按专题介绍了自宗教改革以来五百年间,丹麦历经对外战争、疆域渐缩、内部纷争、新生产方式确立以及思想演化,最终形成现代国家的过程。书中首先概括了丹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地貌、人口构成、国家和民族起源;其次讲述了地临波罗的海的丹麦因饱受战争之苦而
本书是沈从文的自传,记录了作者在湘西的成长岁月。作者回望从乡野童年到投身行伍的种种经历,真实描绘了故乡的生活,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文字中充满了生命的炽烈和真诚。
本书分为国际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型结构、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衍化形态、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优化三部分。从国际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史的考察入手,概括和描述了其衍化规律和形态结构;进而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方法,总结和探讨了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困境;研究了导致困境产生的深层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
本书拟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古韵”“艺术”“活力”“美食”“自然”,用传统文化中的五色或京剧中的五大脸谱角色作为五个章节的色彩符号或形象符号,既有国际通用语言的表达,也暗含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相呼应。
本书完整梳理了柴尔德的一生及其思想和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深入分析了柴尔德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柴尔德被视为史前考古和文化人类学专业的奠基者,他的影响已经超越专业本身而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本书将柴尔德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以柴尔德一生的活动轨迹和学术出版为线索,充分挖掘利用英、美、澳各地馆藏的档案资料、
本书分“曾心创作谈”“印象与专访”“评论文章选辑”“曾心文学年表和评论资料索引”四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炼字·炼句·炼意;我的读书笔记;泰华散文苑里的蓓蕾;《大自然的儿子》自序;给泰华文学把脉;《心追那钟声》自序;《蓝眼睛》自序;移民意识在泰华文学的取向等。
本书叙述了自公元初年至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止的东南亚历史,考察了东南亚各国受印度文明影响这一突出特征。在世界历史研究中,这是把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研究的第一部论著,受到国际上东南亚历史学者的推崇。古印度与外印度之一体化,始于东方的青铜时代,终于西方的航海时代。印度化以梵文与诸教为载体,以商人和祭司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