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韩故城最早发现于1923年,后经持续性考古发掘,屡有重大发现,比较重要的如20世纪90年代,发现3处年代相近、性质相同的祭祀遗址,青铜礼器坑28个,郑国公室出土青铜礼器470件,殉坑93个,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1世纪以来,不仅发掘了韩国战国时期的大型官方制陶作坊,还清理了春秋战国时期冯村的私人制
本书系我国著名刑事诉讼法学家陈光中先生深情回顾其九十多年人生经历后完成的口述自传,由陈夏红历经三年采写并整理完成。陈光中1930年生于浙江永嘉。改革开放之前,他在历史和政治的惊涛骇浪中浮浮沉沉,有时卑微如蝼蚁,有时坚韧似金刚。改革开放之后,年过半百的陈先生枯木逢春,致力于在学术界立功、立德、立言。机缘凑巧,则执掌学务,
今人所见契丹早期史实为三重滤镜下的图景:中原史籍立足华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于权力意志的自我建构,后世史官将前两者拼合、掺以己见而形成的线性追溯。三者层累交叠,最终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反映着过往的真实?本书基于对相关历史文献源流的批判性分析,透过权威经典文本的缝隙,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力图呈现历史叙
从辛亥首义都督,到两度大总统、三度副总统,到津门寓公,一套尘封相册,100余幅鲜见老照片,记录了黎元洪的不幸与幸运,传统与进步,软弱无奈与奋不顾身,实业版图与天伦之乐,“曝光”了这位民国风云人物的真性情。
本书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艺术家穆夏的生平事迹,向读者展示了不同时期穆夏的生活变化,提炼出重要的时间节点和转折点,让读者了解变化背后的故事。第二部分主要对穆夏的作品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这些被筛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
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梵高的8个关键词和不同时期相关作品的解读,帮助读者了解梵高的生平。第二部分则精选出44幅梵高的经典作品进行解析,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其创作背后的故事,并从不同角度来欣赏作品的美。
本书勾勒了一段“二战”后英国的文化史。作者没有想当然地认为这一事件及其背景已经广为人知,将这场论争解读为社会阶层或体制利益之间的冲突,也非意在描绘不同时期或不同地点讨论相关问题的思想家谱系,而是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角度,来进入这段历史。本书没有使用研究对象自己的范畴作为分析术语,而是解释了那些范畴本身的源起和内容;而且,本
本套书为“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献丛编”的“考古史论”篇,共分为11卷,如《考古学零简》《持志学院考古学小史讲义》《考古学通论》《考古发掘方法论》《中国考古学史》《东亚文明的曙光》《先史考古学方法论》。本套书收录了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左右出版的考古史论,包括国人原著以及译著,并以高质量的影印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当时考古史论在
本套书为“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献丛编”的“考古学期刊”篇,共分为4卷,收录了1947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考古学报》是中国考古学界唯一的大型学术季刊。该刊创办于1936年,迄今已有85年的历史,是中国学术界创办最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学术期刊之一。《考古学报》初名《田野考古报告》,1947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19
本册收录的资料均来自于日内瓦国联和联合国档案馆藏李顿调查团档案S33和S49卷宗,选译内容经过仔细挑选,对中国有利。S33卷宗主要是日本代表团致国联调查团的函电及其附件,少数文件为国联调查团的回函,内容包括:中国抵制日货运动,中国“压迫”日本商民事件,中国抗日救国运动,中日交涉铁路平行线问题,伪满洲国组织架构,日本建议